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代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陶诗言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陶诗言1918年8月12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50~1955年任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签订成立的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副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80~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院士),1986年被选为第21届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2006年被聘为第26届名誉理事长,1978~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至今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199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1978~1992年为第五届、第六届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曾任国家环境保护局顾问。
陶诗言先生是我国现代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国际知名的季风领域专家。他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工作七十余载,毕生奉献于大气物理、天气学、气候学、卫星气象学、中尺度天气动力学、大气污染气象及大气环境等专业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还在环境科学、海洋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地理学等方面成就卓著,为中国当代天气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我国当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和方法撰写了许多论著,发表科学论文120余篇,专著10本。陶诗言先生不仅重视理论研究,同时也注重天气气候实践,坚持“科研成果要为气象业务所用”。几十年来陶诗言先生的工作都是从国家需求出发并抓住国际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在国家重大建设与国防需求等重要气象保障任务中,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九十高龄仍然每年多次应邀到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业务部门参加重大天气事件发生、发展的会商会,并提出指导性的决策意见。
陶诗言院士在国际大气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20世纪60年代日本《气象纪要》杂志的一期有一半以上篇幅登载陶诗言院士的学术论文。他还多次应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邀请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1978年10月陶诗言先生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了由WMO组织的有5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台风会议;1987~2003年一直担任中美合作项目(“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引起气候效应”的研究)的中方首席科学家;1977~1996年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中国首席代表;1988~1992年任第四届国科联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委员。
一、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立志气象事业
陶诗言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陶传鼎在嘉兴县中学做教员。少年时代的陶诗言热爱体育运动,曾是学校出色的足球队员。当他进入高中后,发奋读书,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
1938年,19岁的陶诗言离开家乡,只身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水利系,经过一年的学习,他预计到气象学将是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于是转到了地理系气象专业学习,与顾震潮成为同班同学。在学习中,他们除地理系的必修课程外,全修物理系的课程。陶诗言1942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44年,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的赵九章到中央大学向涂长望教授求助人才,涂将自己很欣赏的、刻苦钻研精神很强的学生陶诗言推荐给赵九章先生。于是陶诗言在当了两年助教后,就来到了设在重庆北碚的气象研究所工作,在赵九章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科学研究。从此,他与气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日战争胜利后,气象研究所要回迁,派陶诗言打前站作安排,顺利搬回了南京北极阁。1947年1月赵九章任所长,已是助理研究员的陶诗言,由于勤奋执着,刻苦钻研,工作出色,很受赵所长器重。
二、为我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决定对前中央研究院24个单位进行接管、合并和调整,建立了13个研究所,其中就有以气象研究所为基础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周恩来总理任命赵九章为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当时的所址还在南京),陶诗言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继续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工作。1950年时任军委气象局局长的涂长望先生与赵九章所长,共同促成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签订建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顾震潮为主任,陶诗言任副主任。1950年底由陶诗言率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组大批人员,从南京到北京参加“联心”工作(顾震潮已先期到北京)。
当时国内气象资料奇缺,基础薄弱,很难做出正确的天气预报。中国的天气又有自己的特点,国外的一些预报方法难以照搬使用,必须走中国自己的路,做开创性的工作。陶诗言和顾震潮一起,带领“联心”的同志学习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