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是院长|徐州中医院范从海:归来 革新 蓝图
冬季膏方巧进补,来年开春能打虎。已连续举办十届膏方节的徐州市中医院,今年却格外不同:医院组织名老中医对以往膏方,进行了分类分析,优选15种膏方,并推出小包装方便携带,广受患者好评。
时间回到膏方节半个月之前,10月30日下午五点半,结束一天会议的院长范从海,匆匆赶来接受健康界专访。刚一落座,他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当日会议的内容,请学科带头人讨论膏方“分级”,这也是他力推中医“同质化”的落地探索。
忙碌,是范从海“回归”徐州市中医院后的常态。这位自我评价“很无趣”的院长,时刻感受到医院转型升级的迫在眉睫,并将心中医院发展的蓝图徐徐展开。
归来
2017年3月,范从海被任命为徐州市中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他笑称“这就是命”。工作20年后回到自己第一家工作单位,范从海初心依旧。但彼时,他早已从临床向管理转型,从一名麻醉科医生成长为履历丰富的院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徐州市卫计委医政处挂职一年的经历,让范从海对于医疗政策的理解与把握,较旁人更显深刻与精准。
建于1956年的徐州市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综合竞争力“百强”,位列全国地级中医医院第7位。对于医院现状,范从海并未过于乐观,他注意到在2017年度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排名中,中医院已不足15家,这表明在公立医院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院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西医院”。
中医治疗技术准入不规范、发展标准不统一,基础设备更新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中医医院的发展。如此大环境,徐州市中医院如何发展?第一步向哪里迈?加强基础建设,是范从海上任后力推的首项改革。
站在中山南路169号,仰头45度角向前望,便会看到徐州市中医院的全貌。医院位于半山坡,从门诊到病房楼需要一路爬坡,空间略显局促。“一年前,别说你不适应,就我刚来的时候也不适应,”范从海半开玩笑地说,“我刚来的前半年,如果要去门诊找主任,非得喊上院办主任,他不带我去,我都找不到。”
经常到医院各楼走动的范从海发现,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如何正确引导就诊,使院内患者流动线清晰,是问题待解的关键。既然硬件大规模改造难以短期内实现,不妨在细节上求精,而范从海的解题思路很简单——“地标”。
“可以说,徐州市中医院是本地区地标最多的医院,”他解释道,地标的形状代表不同楼,例如圆形代表北楼,长方形代表南楼(门诊楼),患者只需要沿着相应地标,便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与此同时,医院将每一部电梯进行编号,并设定运行的楼层。患者从地标中可以了解到,去不同科室需要乘坐哪部电梯,既可以少走“冤枉路”也避免了因问路而造成的隐私泄露。
硬件更新、软件优化小步跑,范从海也没落下对医院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的两手抓。
革新
在传统中医药历史上,历来一源多流,众多学术流派百家争鸣,而这种多样化正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中医院西医化”“会把脉的医生成为传说”等现象,令范从海深深地担忧,“搞中医的人怀疑中医最可怕,中医院不用中医理论,必须要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借此时机,范从海在院内会议中,给员工布置思考题:“我到底能干什么”“中医能做什么”。追根溯源式解放思想,一场自上而下的学科建设革新拉开帷幕。
加强中医特色技术诊疗服务。医院以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牵头,制定各科室联合其他科室治疗相应病种诊疗规范、适应症及禁忌症,精确到适应病种、症状,确定介入的时机,治疗时间和疗程。“目前已经制定了300多种病、症的中医诊疗规范,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升级,自动抓取电子病历系统中患者需要中医特色治疗的疾病与症状,提示医生开具相应医嘱。”范从海认为,这是中医精髓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中医特色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推动中医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下称MDT)。医院以肿瘤科、介入科、普外科和中医外科牵头,成立肿瘤MDT诊疗中心,下设胃肠肿瘤组、肝胆胰肿瘤组、乳腺肿瘤组、肺癌、食管癌肿瘤组、消化道早癌组。自2017年12月16日开诊以来,门诊已收治2000余例患者,病房讨论每周开展两次,现已讨论1000余例住院患者,且每位患者都会收到“菜单式”诊疗方案。
在范从海看来,普病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专病是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品牌。因此,他力推普病和专病诊疗模式建设。该模式是将普病和专病分离与分组相结合,科室分组按照专病和亚学科建设进行分组,按照科室的个人专长分组,没有专病的分组就没有亚学科的建设。
范从海要求科主任发挥领导权,带领学科团队针对普病制定同质化、同标准的诊疗规范,科室每一组,每个人都要按照该规范去执行。对于专病的设定,则瞄准目前市场紧缺,或科内目前进行研究、前景广阔的疾病。医院及科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