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空军航空弹药技术勤务研究所原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丁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1月30日下午3时40分,在南京逝世。

丁军同志,1943年出生于上海市,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二系炮兵工程系。即后来迁至南京的解放军南京炮兵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196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解放军1108研究所、安徽省当涂丹阳农场,五机部204所、213所工作,1982年被特招入伍到空军航空弹药试验站工作,1984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先后参加了空军“938”、“空箭——94”等重大军事演习,安全顺利地为军地单位排除了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为爆航弹上百颗。他入伍以来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一次,94年被空军评为“优秀科技人员”,4次被空后、空装、空军评为“优秀党员”,2001年6月空军装备部党委作出了《向丁军同志学习地决定》,《科技日报》、《空军报》、《装备》、《中国空军》等新闻媒体分别报道了丁军同志地先进事迹。

对党忠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热爱党,热爱部队,两次入伍到军营,执着追求他心爱地事业。丁军同志经常讲,自己是一个苦孩子,是党把他培养长大,上大学的钱是政府给的助学金,要永远不忘党的恩情。他把对党的感情全部投入倾注在工作上,对工作一丝不苟,尽心尽责,每次任务完成后,都认真地给组织作出书面汇报;每次有艰险任务下达后,他都争着去完成;每次在危险时刻,英勇无畏,冲锋在前。他对党忠诚,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信念坚定,在完成销毁、排弹任务地同时,经常教育年轻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听党的话、跟党走,正确立身做人。

矢志科研,努力为空军装备事业作贡献。他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时出差归队连家都不回,直奔办公室。利用课余时间,他先后攻读了高能物理、力学、材料学等10多门相关学科,多次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工厂、院校、研究所学习请教,在掌握了俄语的基础上,又自学了英语和日语。他努力收集并掌握有关专业业方面的信息资料,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与同志们一道攻克难关,在与年轻同志一道开展科研中,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先后成功地推出了“玻璃半导体雷管”等10多项课题,获得了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发表了21篇较有影响地论文。

淡泊名利,立志献身国防事业。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追求的是他所热爱的国防事业。大学毕业之际,他说服了双亲,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西北某军工研究所,从事火药研究。改革开放后,他没有满足父母的意愿调回上海工作,却选择入伍,到皖东山区的空军某试验站,从事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弹药销毁工作。他从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工作一如既往,一心倾注科研工作,带头参加艰难险重任务。他回绝了亲朋好友为他转业联系好的有关省市的化工院、轻工研究所工作的好意,谢绝了地方公安、人防等许多大单位的高薪聘请,拒绝了军地单位所有酬谢。在住院的前一天,他还自己的研究方案,忍着病痛,准备第二天坐火车到机关去汇报。当躺在病床上时,他仍关心着所里的科研工作,主动为机场工程排弹车的研制题建议,仍然惦念着浙东某地如何实施安全排弹,直到弥留之际。

英勇无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说如果是他工作没做好而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损失,那是他的耻辱。他先后8次执行重大军事演习,7次为军地单位处理危险航弹,排除未爆弹上千颗,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条件恶劣的西北某地,他和战友一次次冲进靶场,持续奋战,由于劳累过度,他口吐鲜血被同事锁在房间休息,第二天仍争着去靶场,抢着排除那颗最危险地重磅航弹,并让其他人到安全地带,由他独自操作进行引爆。在东南沿海某地查找未爆弹时,他跃进滩涂里,差点被海水卷走。就这样一次次,它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始终冲锋在前,与“死神”周旋。

丁军同志不求索取,默默奉献到生命终点。病床上的他,在给组织的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我没有意识到得了这样的绝症,对不起组织,对不起领导,我还有工作要做。”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虽然到过许多单位和机关,认识许多领导和战友,在遇到困难时,他都是自己想法设法克服,从未向组织和领导提过任何个人要求,只求为党好好工作,就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惦记着滩涂上那147颗未爆弹。

丁军同志是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装备战线的排头兵,是新时期党的好干部、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我们要学习丁军同志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为空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多做贡献。

丁军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丁军同志照片(由家属提供)


丁军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丁军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