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午纵简历]
1978—1982 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获理学学士。
1984—1987 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系及皇后学院博士生,获哲学博士。
导师:David A.Jefferson博士,John M.Thomas教授(爵士)。
工作经历:
1982—1983 复旦大学化学系助教。
1983—1984 国家科委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局借调工作。
1987—1988 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助理。
1987—1990 剑桥大学皇后学院研究教员。
1993—1998 剑桥大学超导研究中心研究讲师。
1998—1999 剑桥大学化学系资深研究副手。
1999—2002 中科院物理所客座研究员。
1999—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周午纵博士做客“科学在线”
[主持人]:
周博士,非常欢迎您到我们网站来。在2004年7月12号国家基金委举办的科技论文写作高级研讨班上,您在回答为什么要发表论文时,谈到科学家与社会的双向承诺,这是所有年轻人在迈进科学大门时,与社会共同签订的“契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主要观点。
[周午纵]:
我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到中国科学院网站来讨论科学家与社会的双向承诺的问题。科学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契约这个问题是我几年来跟我的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做科学研究,为什么我们要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写科学论文这个问题的时候,自然形成的一个概念。
它的内容就涉及到双向的承诺。社会对科学家的承诺,比如说社会要向科学家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社会对科学家的工作是非常的尊重的,对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是非常的尊重,比如说科学家有一种自由工作的方式,社会对科学家应该是非常的宽容,我讲的是在正常发展的社会里,向科学家提供长期的、持续的支持,允许科学家长期没有科学成果,甚至允许科学家犯错误,这一点怎么说呢?比如说科学家在科研中犯了错误或者长期没有成果,是不会被开除的。这些东西都是社会对科学家的承诺。
社会对科学家违约的内容是什么呢?他对科学家不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中国历史上都有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地辛苦,生活条件非常不好。又比如说,社会不尊重科学家的劳动。还有就是社会强迫科学家从事跟科学研究没有关系的工作,这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因为政治、宗教的等等原因,强迫科学家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这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也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在中世纪的时候,很多科学家就是因为宗教的原因被杀害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把大量的科学家送到农村去做体力劳动。我认为这种都是社会对科学家的违约行为。
我在讲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人会说,科学家变成一个宠儿了,社会对他这么好,实际上这是双向的。科学家对社会也有一定承诺的,反映在好几个方面,科学家首先必须保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科学工作,保证合理利用国家的资源,这两条就构成了科学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要承担传播科学的任务,还有培养人的任务,还要向社会无偿地提供科学成果,我特别强调,是无偿提供的,而不是有偿提供的,因为这是契约的两个方面。还有为国家、政府提供咨询,这种工作也是无偿的,而不是说卖钱的,我提供多少,要给我多少钱。
在讲了这些以后,就讲到发表论文,就是科学家对社会的回报的一种方式,这是形式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
科学家对社会提供无偿的回报,论文是一种典型的形式,因为我们发表论文是没有报酬的,应该是这样子的。
[主持人]:
可以允许科学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成果,现在还允许吗?
[周午纵]:
只要正常发展的社会是这样的,我可以举大量的例子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讲到,西方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我们讲到证明“费马大定律”的Andrew Wiles,他是英国年轻的科学家,他在默默无闻工作了七年。后来又发现有一个问题,前后一共工作八年,把“费马大定律”解了,轰动全世界。他在七年当中他是一个人甘于寂寞,没有人问他这七年里面他到底有什么成果,这种例子非常非常多。又比如说,像李约瑟,中国科学史的作者,他三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很出名,他是化学胚胎学的鼻祖,他在化学胚胎学的研究,三十几岁进入英国皇家学会,成为院士。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事业顶峰的时候,突然对中国科技史发生了兴趣,他去学中文,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没有再从事本来专业的研究和教学,但是英国这个社会是允许他的,他是典型的“不务正业”的科学家,本来的正业化学胚胎学,后来兴趣转了,转了就转了,因为这个社会承认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他的兴趣转了,完全尊重他个人的选择,从此以后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搞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写了非常大本的著作,这就是对科学家宽容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大量的例子。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认定的一个领域里面,都是花几年的时间,甘于寂寞,把这个问题做好。没有人去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