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教授

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 同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 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 经 历:1960年7月至1979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 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1980年12月至1985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85年9月至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90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

现任职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 (1985年9月起);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

曾任职务: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1979-1984);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1987-199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1992年—1997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81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副会长(第三届,1988年—1995年)。

楼宇烈教授长期从事于中国哲学史、佛教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上,楼教授曾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教师等讲授过“中国哲学史(通史)”、“中国哲学名着概论”、“中国哲学原典选读”、“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专题)”、“佛典概论”、“佛教原典选读”、“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宗教学研究方法”等。

除了佛学研究,楼宇烈教授还十分关注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的问题。近年来,楼宇烈教授发表的一些论文,如《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儒家修养论今说》、《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等,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好评,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为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楼宇烈 男,汉族,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作有《中国的品格》《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等,古籍整理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弼集校释》和《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等。

楼宇烈先生自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身体力行地倡导和践行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楼先生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上个世纪百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离不开自己的文化,只有具有坚实、鲜明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化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楼宇烈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楼宇烈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