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李文凤提起钟院士就开始哽咽。“老先生眼睛不好,就用放大镜给学生改文章,手术以后实在不行了,就让我们念给他听,边听边提意见,一般要改两三遍他才满意。”因为这种情况,钟香崇还跟护士吵过架。
那一次护士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批评钟院士:“你还要不要命?!”
“你不让我工作,就等于要我的命!”钟院士这样回答。
临终前的一天,钟香崇突然对保姆发脾气:“说多少次了,快去拿纸、拿笔,赶快把配方记下来!”
“他是惦记着新研制的一种耐火材料的配方,他把保姆当成了我们……”说到这里李文凤已经泣不成声。
生病后,钟香崇身体和精神状态不太好,可是只要一提起耐火材料,马上就来了精神,就会激动起来。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副所长、曾当过钟院士科研助手的葛铁柱告诉记者,钟院士对工作要求很严格、很严厉、甚至很苛刻,逼着大家不断进步。可喜的是,研究所去年通过了10项成果鉴定,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一名将事业融入生命的爱国者
一些人将“爱国”挂在口上,钟香崇是把爱国刻在心上,付诸行动上。
钟香崇是我国最早回国的海归之一。从香港大学毕业后,1942年钟香崇抱着抗日爱国的满腔热情,回到国内,进入重庆耐火材料厂工作,从此与耐火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他奋斗一生的事业。
钟香崇曾经向所里的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从小跟着母亲在香港成长并受教育,当时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在那种环境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人受到洋人欺负,他的很多亲戚去新加坡经商也备受歧视。因此钟香崇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如何爱国,如何让祖国强大起来,在不断的追寻中,钟香崇逐渐明确了科技救国的思想。高温耐火材料研究就是钟香崇选定的科技救国道路。
钟香崇的大女儿钟永渝是在重庆逃难的路上出生的,她特别能够理解父亲的爱国情怀。“父亲后来又出国深造,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后准备回国,在香港和我们母子三人会合后,一家四口一起回到祖国,从此,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从没有动摇过。”钟永渝说,上世纪50年代,父亲还动员他的两个弟弟从美国回到国内工作。
一直到现在,钟香崇还总是教导他的学生,留学后要回国作贡献。“他总说,中国培养了你们,你们要为祖国多作贡献,不要崇洋媚外。这些话,有些人可能觉得很教条,但在老先生口中却是那样的自然,因为那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他的学生赵飞说。
钟香崇始终心系国家,对于个人得失却很少计较,从英国到祖国,从北京到洛阳、从洛阳到郑州,物质待遇和职位不断变化甚至降低,但他对民族兴旺的深深关切,对科研事业的孜孜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钟香崇经常和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谈道:“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你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怎样才能促进咱们国家科技发展,而不应当将自己的眼光放在赚钱上。”
为此,他放弃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他的女儿介绍,钟香崇院士有的学生开了公司当了老板,他们想请钟老出山,挂名当个顾问,清闲又有好福利。“我只想踏踏实实搞研究,挂名的事免谈。”每次钟老都坚决回绝了。
谈到自己70多年从事耐火材料的动力,钟香崇归纳出“三心”:爱国心、事业心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三心”的根基就是爱国心。
一位慷慨捐赠的俭朴老人
2014年,93岁的钟香崇罹患肠癌在北京住院,此时他考虑的仍然是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问题,想到行业发展需要新的血液、新的人才,他希望把耐火材料研究的接力棒传下去。
2014年12月29日,钟香崇在病床上向郑州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钟香崇研究生奖学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郑州大学有志于从事无机材料专业、高温材料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作出优异成绩,为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当时,钟香崇骨瘦如柴,看着他用颤巍巍的手签字时,在场的人都眼圈发红。
“父亲可能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一直催着我办理捐赠的事,我连续往郑州跑了5趟,还卖掉了他的一套房子……”他的女儿钟永渝说,老先生希望通过奖学基金,鼓励后辈投身耐火材料事业,把自己热爱终身的事业传递下去。
其实,从事耐火材料工作以来,钟香崇获奖无数,奖金也不少,但是他大部分都捐了出来。
1998年钟香崇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科技功臣,奖金10万元。他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给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作为研究生奖学金。2000年钟香崇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奖金20万元,他悉数将这笔奖金捐出设立“钟香崇青年科技奖”,用以奖励郑州大学材料学科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从2002年7月2日青年教师马成良和赵维娟获得首届钟香崇青年科技奖以来,郑州大学已有多名教师与研究生获得该奖项。
在慷慨捐赠的背后,他对待自己却非常“小气”。钟香崇的家中就像博物馆,许多陈旧的物品陪伴了他几十年,当年求学从英国带回来的行李箱仍然在用,一件衣服穿十几年更是家常便饭。“老先生一直穿着多少年前的尼龙袜子,贴身穿的秋衣领圈都是破的,水果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