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可以这么理解,并非身在美国就有更多与教授交流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我做研究生的时候,哈佛大学有一位30岁左右的理论物理学家,年轻有为锋芒毕露。他就是一位很少去办公室,很少去跟学生交流的导师——学生想要跟他交流还得排队。但是因为他的名气大,哈佛的名气也大,很多优秀的研究生都往他那里跑;而且他回答效率也非常高,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给你最准确的指出问题根源。总的来说,美国的导学关系大多取决于导师自身,学校不会刻意插手管这些。

的起点与杨振宁类似,但结局截然不同。最近陈光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周同学以化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2015 年以清华大学化学系本科GPA第一的成绩保研本校化学系。但是周同学从小就不喜欢化学而喜欢数学,所以在 2016 年退学。他准备换个专业出国留学,考了约十次托福和GRE,成绩都“惨不忍睹”。从 2016 年年底到次年 6 月,他申请了 13 所高校,收到 12 封拒信,唯一的offer来自美国东海岸一所“不怎么好的学校”,要知道在本科时他曾经在哈佛大学做过交换生。虽然喜欢数学,但他还是在美国学了计算机,毕业后在一位印度老哥的推荐下终于在美国找到了正式工作。较同水平的程序员比,他的收入低了一大截,婚姻也没着落。


杨振宁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杨振宁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