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大学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化学家、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卓仁禧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9年8月6日15时1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他是来自鼓浪屿的院士
校方公布的履历显示:卓仁禧院士1931年2月12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配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担任助教;1957年至1959年到南开大学进修,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有机硅化学研究;1960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至1984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联合会会士( Fellow);历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主任等;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厦门二中今天早上证实,卓仁禧于1949年毕业于英华中学。英华中学是厦门二中前身。
厦门二中的校史记载:卓仁禧曾是厦门二中英华足球队的主力队员。
曾奇迹般解决电视“闪点”问题
1975年,我国用于电视广播的录像磁带,有时会使电视屏幕出现像流星一样的“闪点”,影响播放质量。生产厂家派人到武汉大学,请学校派老师下厂参与彩色录像磁带粘合剂和助剂的研制工作。这一任务落在卓仁禧身上。
他和两位同事深入工厂全面了解磁带生产过程,分析磁带图像出现“闪点”的原因,卓仁禧独创性地向厂方提出采用一种有机硅化合物,加强磁粉与基带的粘合性能和提高磁粉的分散度。工厂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实验,奇迹果然发生了,“闪点”终于从电视屏幕上消失。与此同时,他还解决了计算机磁带的漏码问题。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家的同英布店享誉福建
因为年代久远,厦门二中和鼓浪屿岛上的人对卓仁禧知之甚少。厦门二中退休老师吴远大说,他只知道卓仁禧的父亲卓全成,卓全成家的同英布店享誉整个福建省。
知名作家詹朝霞曾经采访过卓仁禧。1931年8月27日,卓仁禧院士生于鼓浪屿鸡山路卓家。不过,卓仁禧告诉詹朝霞,他的身份证上的日期是1931年2月12日。这是为了纪念他下面一个出生才一年多就夭折的弟弟,他是这天出生的。
原来卓家共有12个孩子,六男六女,因为一个弟弟的夭折,就变成五男六女了。卓院士在家里总排行第八,在男孩中排行第三。
据《厦门文史资料》第15期《卓全成与同英布店》载,截至1949年前,鼓浪屿卓氏家族的资产积累已达到125万银元。其中同英布店市值25000银元;鼓浪屿房产42幢(估值50万银元),厦门房产21幢(估值32万银元),漳州房产16幢(估值16万银元),上海房产1幢(估值2万银元)。
不过,詹朝霞在采访卓仁禧时,非常吃惊地发现,卓院士居然对家族财产一无所知。
当然,全国解放后,卓仁禧的父亲仅保留了在鼓浪屿的一处住所,其它房产全部捐给了国家,旗下所有产业,则在公私合营时成了国有企业。
父训严格:考不上不能在家里吃闲饭
卓仁禧院士曾回忆家庭生活,“居则一处,食则定量”,父亲的工作当然是很忙的,“父亲一周回来两次。晚上他回来时我们都睡觉了,白天起来他又走了,所以我们都见不到他。但后来不一样了,我们上学时他还在家里。他六点起床,洗漱完了,泡一壶茶,读书一小时,才吃早饭,大概8点才去同英上班。”
偶然在饭桌上与父亲相遇,父亲总是不苟言笑地告诫孩子们:考上大学不要担心学费。考不上不能在家里吃闲饭,要出去工作,要自立!
“自立,是父亲留给我们兄弟姐妹的最大遗产!”忆及父亲,院士雕塑般的面孔柔和起来。院士兄弟姐妹共有11个,最大的哥哥和最小的弟弟相差近20岁,“除了最小的弟弟在1958年大办工厂的热潮中直接进了工厂外,其他10个兄弟姐妹,全部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一个留在家里吃闲饭,也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房产。
母爱无疆:管理11个孩子,家庭像学校
卓仁禧院士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表示:“我家有11个孩子,母亲读过幼儿师范,和父亲结婚前做过一段幼儿园老师,她管理孩子很有方法,我们家就像一个学校一样。在母亲的调教下,我们兄弟姐妹成年前都学会了自己管自己。”
卓仁禧的妈妈叫陈水莲,亲切随和,是中国最早的幼稚园———怀德幼稚园的老师,附近的孩子都称她为全成姆,称卓全成为全成伯。
在采访中,卓仁禧还回忆了他在鼓浪屿的生活:从小,我们只知道要把学习搞好,要积极上进,因为当时大家都这样。而且,平时也没有什么零花钱。只有在我们去厦门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3分钱买船票。当然,如果有《居里夫人》这样的电影,无论票价多贵,妈妈都会给我们钱让我们去看。
院士仔细介绍了当年生活的一些细节:听到铃声,孩子们纷纷从房间里、院子里,聚集到餐厅吃饭。脏衣服要放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如果到处乱扔,衣服就没有人洗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