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力 博士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邮箱:delih@zju.edu.cn
电话:0571-88206301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2006 – 2010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士
2010 – 2016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博士
2016 – 2021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博士后
2021 – 至今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为什么做科研
做学问的核心驱动力是好奇心,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渴望让我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最终加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组建实验室,开始独立探索的新征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回想起一路的经历,我觉得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处在足够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导师平易近人也能够因材施教,设计合理的引导方式,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大家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社会现象,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争论中提出论据,在辩论中引发思考。因为经历过,所以深以为然,从研究生到现在组建自己的团队,我也希望自己在培养学生方面能够善于引导,不管以后的学生在哪个方向哪个领域,都能做到善于沟通、善于思考、不忘初心。能够传播自己的正能量,这也许就是作为PI和导师的责任感吧。
对科研的认识
我会时不时回想自己读博的初心是什么。科研是基于当前知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一个过程。因此,积累已有知识,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善于借鉴前人积累的经验是科研活动的先决条件,否则研究就会是闭门造车。当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那么就会发生科研活动这个化学反应。这是一个经过精心设想(提出假说),充分反应(设计并执行实验),衡量产物(分析结果)的美妙过程。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反应进行的很困难,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尝试。如果经过不懈努力,这个化学反应恰好发生了,那么结果就能把人类知识的光芒向未知的黑暗向前照亮一点点。基础科研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怎样才能在挫折中继续前进?那就是怀着初心去坚持,因为只有不忘初心,不管困难有多大,才能有去克服的动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科研路上周围人的帮助让我更加懂得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结合自身去思考去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我告诉来实验室轮转的同学,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合作者。因为学科交叉的背景,合作是常有的事情。在合作中也能不断学习,但是合作也要有界限,饮水思源,对合作者技术知识产权尊重,是构建长期合作的基础。专注于某个领域,同时可以通过合作拓展其他领域。
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用杯子作为比喻,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可能是杯子的其中一面,只有经过多交流多沟通,才能更全面地看到杯子的全貌,这样更有助于思考,从中受到启发,也能事半功倍。
我发现一种现象,在后来与同学的聊天中了解到:同学们做实验得到的数据,最终能用做发表文章或者对科研有作用的只有10%左右,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成功率呢?在不断的实践思考中发现:做一个课题,不能只是因为它简单,要有“预谋”地去做,首先要有一个想法和假说,然后去证明。当然,这个假说也不是脑袋里一闪而过的想法,我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在听报告时、看文章时、冥想时还是与人交流时,只要产生了想法马上记录下来。但记下来之后并不是马上去实践,而是查阅相关背景、经过三四天的深思熟虑之后,如果还是觉得这个想法具有可实施性,那么才会去实践,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践价值。我觉得科研人其实是“设计师”+“建筑师”,设计师可以设计出精良的科学实验,建筑师根据设计将想法付诸于实践,科研的魅力在于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也很享受过程。
我认为自己是善于构建联系的人,具备各个领域的知识点是基础,但怎么让它们之间产生联系就需要用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寻找更新更好的方法,它们或许就是开发新技术的基石和起点。
对实验室的期望
实验室作为科研活动这个化学反应发生的场所,我们作为这个化学反应的执行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执行者呢? 首先是学习掌握并审视现有的知识积累,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其次是根据现有的基础提出符合逻辑的科学假设;再次是设计合理的实验,预测可能的结果;最后执行实验并通过结果判断假设的正确性。对于一个尚处在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实验的执行者,是在逆着学习这个过程。首先要学会做实验,理解实验发生的原理,并且尝试得到实验的可能结论,其次是根据实验结果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最终期望能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掌握提出好的科学假说并证明之的能力。所以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因此,要求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从基础开始积累,掌握实验背后的原理和运行规律,切勿浮躁自满。
对未来科研的期许
作为一个着眼于创造新知识,立志于开发前沿技术的新实验室,我们实验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