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铿数学家
1927年5月17日生于广东佛山市。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任实习研究员,1954年任助理研究员,1963年任副研究员,1980~1983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曾任汕头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5年8月31日,陆启铿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88岁。[详细]
陆启铿院士1927年5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佛山堡行仁里(今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福贤社区),广东顺德县龙江乡人(今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及数理学部委员、常务委员,1980年至1983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有些问题很多人都以为没有问题,放过去了,可是你只要认真思索,不放过疑点和难点,进而去多方面找一些解题方法,总是会有所收获的,许多创新也常从中引发。
——陆启铿
人的不幸程度,往往是由人对不幸的理解决定的。幼时患病双下肢瘫痪,被人取笑;稍大时遭兵事逃离故土,流离失学;第一次考取大学却无力就读……在常人看来,陆启铿是不幸的。但就是这样一位似乎得不到命运眷顾的残疾人,却没有被不幸击垮,而是用他执著的追求,在数学殿堂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别样传奇。
◆ 顽强的求知脚步
在现今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福贤社区行仁里一带,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少人会关注这个地方过往的故事,但对于陆启铿来说,行仁里却是终生难忘的地方,他于1927年5月17日在那里出生,一直居住到11岁才离开。那时住在这一带的都是大家族,陆启铿的祖辈从顺德县龙山乡到佛山经商,祖父是一位殷实商人。这个刚出生的男丁,被祖父及父亲陆子骥、母亲梁志雅寄托了厚望。但不久之后,一场大病却差点夺去了这条生命,陆启铿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家人带着他把远近的医生都看遍了,好不容易才保住了性命,但他的下肢却永远地瘫痪了。行动不便使他少了很多儿童的乐趣,但家人并未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在他渐渐懂事的时候,便请了一个保姆专门背他上学。对于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儿童,先生不怎么重视,顽童们也经常取笑,好在保姆心疼他,哄他,逗他玩,给他讲故事,为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一些慰藉。
1938年,日寇侵占佛山。小镇安宁不再,陆氏家族四处逃难,在季华小学读四年级的陆启铿随父母等全家六口逃到澳门。这样,他小学未毕业即告失学,住所由原先的高墙大宅变成贫民窟,生活产生巨大落差。但苦难并没有让这个残疾少年沉沦,几年间,陆启铿向澳门的一位堂姐借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本,以极大的毅力自学全部课程,并培养了刻苦努力、独立思考、重视理解和记忆等基本品质。1942年,他考取澳门中山县联合中学高中。翌年,转至澳门中德中学,该校特别重视数学和德文,每学期都设有这两门课的奖学金,他在班上总是一个人兼得这两个奖项,从而获得免交学杂费等待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陆启铿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并回到了广东。那时中山大学刚搬回广州,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当时最先招生的先修班录取,但由于经济拮据,无力承担学费,只得到新会县桐井中心小学任教。翌年夏,他又考取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一年工作的积蓄,远不足维持数年的学习,于是他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涯,利用课余时间回佛山帮人补习赚取费用。当时,往返广州、佛山非常麻烦,他后来回忆:“要先坐车到西河口,然后坐船到对岸的石围塘,再坐火车回佛山。佛山火车站那里有公交车,那也是佛山唯一一路公交,一下火车就要拼命挤公交,慢了就挤不上去了。那辆公交车和中大的校车一样,都是烧木炭的,后面有个大火炉,夏天热得跟烤箱一样。”每周来回奔波,并持续数年,一般人都会觉得是沉重负担,对于拄着拐杖的陆启铿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煎熬,但对知识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他出色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也烙在了他一生追求真知的每个脚印里。
◆ 与华罗庚的师生情
1950年初,读大学四年级的陆启铿听了从美国归来的华罗庚在中山大学做的一个报告。这位有一条腿不好的数学家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于是,他就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钦佩之情和希望跟他学习的愿望,但直到他大学毕业也没有回音。由于品学兼优,他留在中山大学任教。某天,陆启铿收到一封信,拆开一看,居然是华罗庚寄来的,原来华罗庚去了苏联访问,所以迟了回复。陆启铿按华罗庚信中所说将毕业论文寄了过去,华罗庚从这篇论文中看到了陆启铿的才能,并接受他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筹备处实习研究员。1951年,陆启铿赴京正式跟随华罗庚学习和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的第一位学生,华的慧眼识珠,让他有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