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妮丽
2019年中国科幻电影异军突起,在科幻大片热潮背后,快速成长起来的还有中国电影后备军——特效制作团队。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科幻电影崛起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让更多国内特效团队经历了锻炼,为中国特效带来了升级和飞越的“火种”。
追赶国际标准的一大步
《阿凡达》有1600个特效镜头,《流浪地球》有2003个。虽然特效镜头多,但《流浪地球》却有的放矢地将有限的成本投入电影制作中。8000张分镜头画面、10000件道具制作、3000张设计图纸、3000多名视效工作人员……
“穷,只能自己做。”CG设计师张亚平坦言,“《流浪地球》投资仅3亿元,远低于国内大片6亿元至8亿元的平均水平。之前也考虑过请好莱坞的特效公司担任后期制作,但最后因为预算有限,后期大部分特效基本都由国内公司完成。”
但国内每家特效公司都有各自的流程和不同体系,不像好莱坞那样,特效公司流程制度基本统一。那么,如何对这些特效公司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如何统一管理?
最后,《流浪地球》制作方直接管理主要4家特效公司——橙视觉、More、Dexter、Pixomondo,然后再由这4家公司各自分包给旗下的外包公司。几个月下来,多个团队达成了集成和标准化管理。“《流浪地球》代表着中国电影产业在科幻类型上的工业化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青年文艺评论家林品说,“它使得后期制作能够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效率集成在一起。《流浪地球》建立起了中国科幻前期拍摄与后期管理的统一流程标准,对中国特效行业具有启示作用。”
“今天的一个电影特效镜头往往集合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团队的通力协作,中国电影也开始投入到这种全球化的制作环境中。”有业内人士表示。而且,国内很多特效公司多年来一直为海外代工,也部分直接参与到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制作中。另外,越来越多国际特效公司开始进驻中国,中国本土的特效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比如,拥有中国最大的电影特效团队的Base FX,总部位于北京,在我国江苏无锡、福建厦门及美国洛杉矶等地均有项目制作和管理团队。Base FX曾凭借《太平洋战争》《海滨帝国》和《黑帆》三度获得艾美奖最佳特效奖。再如由詹姆斯·卡梅隆创立于1993年的数字王国,2016年初完成对影视后期制作公司PO朝霆的收购。PO朝霆2003年创立于我国香港,在北京、上海等地均设有分公司。数字王国曾为超过100部电影,包括《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等提供特效。还有中国本土民营后期公司天工异彩,曾参与《画皮2》《唐山大地震》《龙门飞甲》《寻龙诀》等作品的后期制作。
底子薄、人才缺,“用爱发电”?
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片培养了一批电影制作的后备军,它让更多国内特效团队经历了磨炼。
首先,从理念上看。“早期的特效画面都是凭感觉做,比如,画面哪里暗了就补一点光,哪里亮了就挡一点光,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去做会导致画面效果不好,也会导致反复修改增加制作成本。这两年,国内逐渐接受科学的制作理念,制作原理向真实的物理世界规则逼近。国外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聘请物理学家、数学家研究真实的现象:火是怎么燃烧的、雪是怎么堆积的、瀑布是怎么流淌的、光是怎么传播反射的,然后把这些规律转换成数学公式和软件。国内这几年才开始慢慢接受这些理念。”影视后期技术专家戴巍表示。
其次,从研发上看。“国内的后期团队慢慢成长起来了,主要是接国外的外包工作锻炼出来的。”炫我科技培训业务总监李泽宇表示,“以前我们公司就是接外包,现在是自己做,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和经验值都在不断提升,我们和老牌渲染器V-Ray合作,将他们的官方课程引入国内,由合作的专家翻译并制作成培训课程,然后传播出去,效果很好,杭州玄机动画、深圳丝路视觉等企业在接受了这套课程后,生产制作时走的弯路少了,效率提升了,作品效果更好了。”为了提升渲染效率、降低成本,《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也寻求国内云服务商——华为云的支持,以提高渲染效率。
“不过,在研发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国外顶级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我们一般还是用国外开发的软件,国内中高级特效公司也设计软件,但未形成标准,使用率也不太高。尤其是我们拿到的资料、使用的技术是好莱坞用过的二手资料,他们公布出来的技术一般都是几年前使用过的,而且只有国内最先进的公司才能吃得下来好莱坞几年前用过的技术,中小型公司用的甚至是好莱坞十多年前的技术。”戴巍表示。
最后,从人才上看。高端特效人才依然匮乏,特效制作工作繁重,一部大电影的特效制作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团队每天坐在电脑前做枯燥的工作,需要很强的耐心和意志力。“而且,整个行业比较穷,也导致高端人才流失。”戴巍坦言,“坚持在这个领域的从业者都是在‘用爱发电’。”
影视制作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