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涯中,不知打开了多少颗心脏,修理、整形、替换、缝补。当然在这样的职业生涯也伴随着一系列技术的进步。心脏移植是最惊心动魄的。它基于一种死者对生者的馈赠机制,一个在车祸中失去儿子的妈妈会拿起听诊器,听被移植者心跳的声音,因为那也是自己儿子心脏跳动的声音。

但心脏移植的等待是漫漫长路,超过65岁又病入膏肓的老年人基本会丧失机会,贝内特就是这样一位失去移植希望的濒危病人,获得美国FDA特许参加猪心移植实验是他最后的稻草。一边是挣扎求生的顽强求索,一边是拯救生命的不断创新,“打开一颗心”的世界,窥一斑而知全豹。

心外科的发展纪实

韦斯塔比继回忆录《打开一颗心》之后,又推出了姐妹篇《刀锋时刻》,两本书一经一纬,全景展示了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涯和思考。

《打开一颗心》是经,既梳理了技术的进步,也一步一步叙述了韦斯塔比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书一开头就颇具画面感,阴冷的伦敦,漆黑的雨夜,从高塔之上透过玻璃窗俯瞰一场开胸手术,美丽的女病人,失败的手术,满地的血迹,遗留下孤单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啻为一场噩梦,却激发了韦斯塔比要成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的梦想,也从侧面证明要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特别的禀赋,好的心理素养基本前提。

《打开一颗心》也是心脏科技术不断进步的一部编年史。韦斯塔比参与了“人工血泵”的实验,是全球最早的几位为心脏病人安装人工血泵的医生,证明了没有脉压的持续血流安全可靠。早期的人工血泵为心脏科医生提供了“保持初心”的策略,血泵运作期间,心脏能得到短暂几个星期的休息。别小看这么短的时间,足以让许多患病的心脏复原。血泵拆除之后,复原的心脏澎湃有力,人体的韧性可见一斑。

当然,血泵也在不断进化,无法等待到移植的病人装上俗称机器之心的“离心磁浮泵”,就可以继续存活几年(贝内特因为太虚弱,没选择安装机器之心)。未来,这一领域还将继续发展,一方面机器心脏的“仿真”效果越来越好,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也会让用人体细胞“打印”一颗心脏变得可能。

韦斯塔比做过许多儿科心脏手术,他发现婴儿自身的心脏干细胞能够重新生成心肌并去除纤维组织,但成人就不一定能以同样的方式恢复。这也为心脏移植和修复提出新的可能性:如果能用自己的干细胞培养出来一颗心所需要的心肌组织,甚至一颗全新的心脏,未来对人体各种器官的修补和替换可能变得像装假牙那么方便。

《打开一颗心》、《刀锋时刻》,[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著,高天羽/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刀锋时刻》则是纬,回答了如何成为好的心脏外科医生的问题。

要成为好的外科医生,并不是外人所理解的动作匆忙或者手速飞快就行。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必须很有条理,只在需要的地方缝针,不做任何重复劳动。换句话说,他必须有非常好的手脑配合和协调能力。


韦斯塔比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韦斯塔比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