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淙斌
发布时间:2011-01-26 | 【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11-01-26 | 来源: | 【 大 中 小 】 | 【打印】 【关闭】
符淙斌气候学家 1939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
1962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毕业, 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物理动力气候研究室主任, 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访问科学家等职务。现任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首席科学家之一。
是最早参与国际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开拓工作的中国学者之一,并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季风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气候突变和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等前沿领域取得系统的创新成果。
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在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赤道海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3-4年的周期性时滞振荡关系,提出了海温-副高雨带位置的预报思路和方法,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在汛期预报中应用。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发现了赤道增暖的三种模态及它们的不同影响,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 50多名科学家用此研究ENSO对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2、系统地研究了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和突变现象,揭示了季风区在气候突变中的敏感性及其与全球增暖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南亚季风的突然增强与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发生的,同时我国北方以突变方式进入干旱期。这一发现对认识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有重要意义。
3、系统地研究了季风区气候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拓宽了传统的季风研究领域。发现东亚地区植被的季节变化、年际和更长时间尺度的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季风驱动的特征。同时大范围植被覆盖状况的变化可以对区域气候,乃至季风环流产生明显的反馈影响。自然植被的破坏可以改变一系列的地表参数,从而减弱地表水分循环,使气候变干.相反,根据气候和生态条件合理地恢复自然植被,可以产生明显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这一研究成果已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
他领导和组织的研究小组和南京大学合作发展了用于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RIEMS),较好地模拟了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和人类有序活动的影响。迄今己有15个国家的32个研究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平台注册使用该模式。他发起并主持有中、美、日、韩和澳大利亚的十个研究组参加的亚洲区域模式比较计划,被有关国际组织作为全球变化区域研究的一个范例。
他领导建立了有国际影响的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
主要代表作:
1, Congbin FU,Potential impacts of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 on East Asia monsoon,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3年, vol37, 219-229(SCI)
2, Congbin FU,Hideo Harasawa,Vladimir Kasyanov,Jeong-Woo Kim, Dennis Ojima, Zhibin Wan, Shidong Zhao,Regional-global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Chapter 4,Global-Regional Linkages in the Earth System,2002年,,109-149,Springer
3, Congbin FU,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for Asia: Summary for phase one,APN Project Report,2001年,,1-12
4, Congbin FU, Gang WEN ,Variation of ecosystems in East Asia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easonal,interannual and decadal monsoon climate variability,Climatic Change ,1999年,43,477-494(SCI)
5, Congbin FU, H.Diaz, D.F.Dong and J.Fletcher,,The chang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Northern Hemispheric oc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rapid warming of the 1920s ,International J. of Climatology,1999年,19,581-606(SCI)
6, 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