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沈久珩人物简介
Posted 2022-04-09 轧机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沈久珩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沈久珩
沈久珩,我国冶金设备工程测试和故障诊断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1957年就开始从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和冶金设备测诊研究,在冶金高校中率先开设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主编第一本统编教材,开辟该领域研究的研究生方向;主持轧机测试中心及北方设备测诊中心工作,对冶金企业的百余台设备进行工程测诊,解决多项生产关键和工程科技难题;设计和主持研制多种新型大力传感器,发明附着式超轻型大力传感器。为我国冶金设备的人才培养、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久珩,1931年1月16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村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沈久珩1952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成为首届冶金机械专业本科生之一。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沈久珩留校任教,先后任冶金机械实验室、冶金机械教研室及机械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冶金系统轧机测试中心负责人。1960年晋升讲师,恢复职称制后的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2年3月,因在北京建设第二所冶金高校的需要,经两校组织协商和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批准,沈久珩奉调北京冶金机电学院(今北方工业大学),先后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械系主任兼冶金机械学科主任、机械工程计测研究所所长及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系统北方设备测试与诊断中心负责人。
沈久珩1957年就开始从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和冶金设备测诊研究。从教40余年。在冶金高校中率先开设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主编了第一本统编教材,开辟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方向,举办技术培训班。主持轧机测试中心及北方设备测诊中心工作,对冶金企业的百余台设备进行了工程测诊,解决多项生产关键和工程科技难题。他主讲过轧钢机械主要设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轧钢设备测试研究方法及冶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课程。指导了9届硕士研究生,主编、合编、合译著作5本,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8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9项,全国发明展金奖4项。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84年及1989年先后被选为北京市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劳动模范。他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有色金属工业组首届顾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冶金设备测诊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以提高现有冶金设备效能为目标的冶金设备测诊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高新科技,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1957年初沈久珩就成为冶金高校中第一个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为基本手段,研究冶金设备的科研组轧机测试的核心成员,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冶金机械实验室的建设中,他主持和参加了作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科研实验基地的电测室的建设。1959年,沈久珩与太原钢铁公司合作,利用科研组研制的电阻应变仪和传感器,对引进的1000毫米初轧机进行了大规模工程测试首次获得成功,其成果在首届全国初轧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冶金系统同行的重视,起到了示范作用并推动了该工作的开展。
1960年,冶金部在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建立全国轧机测试中心,使冶金设备测诊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有政府部门领导支持、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密切结合的新阶段。当年,沈久珩与其同事合著了《电阻应变仪及其在轧机测定中的应用》专著。1962年,受冶金部委托为全国冶金系统举办了首届轧机测试培训班,并与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武汉钢铁公司及上海冶金局合作,作为培训班结业实践环节,对鞍钢半连续轧钢厂的两套机组进行了大规模工程测试研究,有数十个重点冶金企业的学员通过培训结业。类似的培训班举办5次,培养了国内首批从事冶金设备测诊研究的企业技术骨干,使这一新兴学科得到有效传播和普及,1963年以后,在沈久珩的主持下,轧机测试中心的工作进入了加强工程实践、扩大应用效果的新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冶金设备测诊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设备故障激增、生产效能急降的损失。为此,冶金部于1972年专门下达了关于加强轧钢设备测压工作的通知,使冶金设备测试研究工作有了恢复和加强的转机。
1975年以后,开始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作重点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二是强化工程实践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继续为企业举办培训班外,在1959年已将冶金设备测诊研究引入教学的基础上,又在冶金类高等学校率先设置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新课程和《轧钢设备力能参数测试研究》的研究生方向,主编了冶金高校首本《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统编教材,指导了9届硕士研究生,并为东北重机学院(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