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10日13:05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李小文先生原籍安徽贵池,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就读研究生,1979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留学,1981年获地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底学成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9年至今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创立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同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2003年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组建教育部创新团队。2004年组建电子科技大学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2012年兼任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

李小文先生锐意进取、求真创新,是我国定量遥感研究的先驱。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遥感领域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个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等。主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物结构特征与地物方向谱之间关系几何光学模型”(1994-1996);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1997-2000);国家863计划项目“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系统”(1998-2000);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项目“热辐射方向性模型”(1998-2000);国家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2000-2005);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地表参数反演与四维同化遥感数据产品”(2004-2007);国家973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2006-2010)。

李小文先生学识渊博、成就卓著。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系列模型,在世界各国、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名作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他的博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大学Alan Strahler教授慨言“为师之大幸莫过于受教于生。小文,吾生更吾师”。先生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提出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三维结构表面的尺度修正公式,力倡基于先验知识的定量遥感反演理论。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论著8部,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国际公认,研究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广泛引用。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定量遥感基础研究的发展。近几年,先生在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下,还一心致力于遥感尺度效应的研究,推动我国遥感理论和应用的紧密结合。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他正在主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项目和正在编著的地理信息科学系列教材。

李小文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毕生倾情人才培养,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单位培养了1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有一批在国内外定量遥感领域中担纲领军。他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遥感科学前沿进展课程及专题讲座。将长江学者成就奖10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在北京师范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李谦奖助学金”。

李小文先生成果丰硕,屡获嘉奖。1990年获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2年被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李小文先生生活简朴,谈吐幽默,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衷心爱戴,被亲切地称为“布鞋院士”,被评为“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先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为我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是我国定量遥感科学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教育界立德树人、弘文励教的优秀楷模。

李小文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李小文先生!永远怀念李小文先生!

李小文先生千古!


李小文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李小文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