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实干描绘了一幅风景秀丽的人生画卷。日前,由贺爱华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四家单位共同申报的“反式丁戊橡胶合成关键技术”项目获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第一批项目立项资助,立项经费2583万元。“反式丁戊橡胶合成关键技术”面向原创性合成橡胶新材料关键技术开发,旨在发展高性能合成橡胶新材料及其聚合新技术,为实现橡胶制品综合性能全面提高提供原材料支撑。贺爱华团队在原创性新材料、创新性聚合工艺与聚合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传统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做出突出贡献。
创新没有止境,巾帼不让须眉
“我热爱我的科研事业,对反式橡胶有一种执着,满心满眼都是它。”贺爱华2001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合成橡胶专家焦书科先生。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胡友良研究员的聚烯烃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至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副研究员。2009年作为重点引进人才全职到我校工作。
“我们国家是橡胶消耗大国,但是我们产业化的合成橡胶胶种少,缺乏高端合成橡胶产品,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合成橡胶的研发队伍里,长期持续地开展研究。” “我的导师黄宝琛教授对我影响很大,我回母校青科大工作,一方面希望黄老师的科研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另一方面也希望挑战国际难题,把反式橡胶系列新材料的技术与理论推向更高层次,为青科大这座橡胶工业的‘黄埔军校’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贺爱华说。
贺爱华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自强自律、勤勉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承担各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任务。她拥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近9年的学术熏陶及多年海外研究背景,这些学术经历赋予她敏感的创新意识、拼搏的科研精神、宽广的视野及国际合作精神。“在中科院以及海外学习的经历让我更加清晰地认定了我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可控定向聚合制备新型橡塑材料的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贺爱华说。
朝着这一研究方向,她瞄准合成橡胶领域前沿,不断思考基础科学问题,积极拓展研究思路,不断学习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尝试建立涵盖催化机理、聚合工艺、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聚合反应工程等全链条研究模式。她首次报告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催化二烯烃聚合的活性中心演变及催化机理,采用淋洗分级技术明晰了合成橡胶的级分分布与链结构;首次提出了橡胶高性能化的策略,阐明了反式橡胶的贡献机制,在合成橡胶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发了全新的反式丁戊共聚橡胶、反式橡胶合金等一系列橡胶新材料及其先进的聚合工艺与装备,实现原创性橡胶的产业化。
创新没有止境,巾帼不让须眉。贺爱华教授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43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其中6项已在企业应用;入选首批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2015年入选泰山学者工程;先后获得中国石化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十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中国侨界创新成果突出贡献奖、青岛市巾帼创新能手等荣誉与奖励。2018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201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
“反式丁戊橡胶合成关键技术”项目围绕解决非均相Ziegler-Natta 催化剂的多种活性中心结构及其催化特性,开发高反式、高活性 Ziegler-Natta 催化剂的可控制备技术;模拟大型聚合反应器核心部件结构对高粘度、高弹性聚合物物料的高效传热与输送的影响,开发TBIR万吨级连续生产本体聚合工艺包,探讨TBIR对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多重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等关键问题。
“项目立项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探索,长期的积累与学习,持之以恒的攻关克难,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贺爱华说。
2006年,贺爱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访学,期间她深深体会到我国在聚烯烃和聚二烯烃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期待发展的紧迫感。归国后,贺爱华致力于提升我国在聚烯烃和聚二烯烃领域的地位和研究水平。团队在高等规聚丁烯合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同时,团队加强了对反式橡胶系列新材料的研究并实现反式丁戊橡胶成果转化与工业装置的建设。团队与京博石化、山东华聚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反式丁戊橡胶项目目前已建成4000吨/年的工业中试装置,实现装置的稳定运行,全球首次推出了新的橡胶品质。
“借此次立项,项目团队将深入研究催化机理,加速工业装置的优化与改造,期望获得万吨级的工业聚合技术;同时,希望通过项目团队的持续努力,能够实现自主研发的原创性新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反式丁戊橡胶的核心技术已经在中国、俄罗斯、美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团队邵华锋老师说。
贺爱华团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