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学,男,吉林梨树人,1963年4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第八届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国家能源局页岩气标准化委员会委员。1986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1998—2000年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工作;2000—现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分析、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形成与分布、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类型划分、页岩气储层组构和孔隙结构特征与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油气生排聚散物质平衡模型建立与油气运聚门限控藏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发表论文(第1、2作者)2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80篇),合著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26件;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八五”、 “九五” 、“十五”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和局级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二等奖8项。
联系方式:86-10-89733328;
通讯地址: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邮编:102249;
邮箱:jiangzx@cup.edu.cn;jiangzhenxue@qq.com
一、主要兼职
1. 第八届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2013.2—
2. 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8.11—
3. 中国地质学会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14.8—
4.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018.8.13—
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限公司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2017-2022
6. 国土资源部页岩气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6-2020.5
7. 陕西省陆相页岩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6-2021
8.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委,2019.1-2022.12
9.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2018.1-2019.12
二、主要个人和团队奖励
1. 2020年,南方海相页岩成储-成藏机理及评价技术与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
2. 2020年,川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机理及评价关键技术,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科技进步一等奖(1).
3. 2020年,油气门限控藏模式、定量预测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3).
4. 2019年. 中国西部陆相致密油成藏富集机理及其应用成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
5. 2018年. 陆相致密砂岩油气“源储一体化”有利区预测评价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效,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
6. 2016年. 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及应用成效,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5).
7. 2015年, 地震成藏学理论及其应用实践,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
8. 2014年,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机制、预测方法及其在库车坳陷的重大发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
9. 2014年,渤海湾地区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规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3).
10. 2014年, 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4).
11. 2012年,油气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4).
12. 2012年,复杂油气藏相控预测及其重大应用成效,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
13. 2011年,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
14. 2011年,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
15. 2005年,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2).
16. 1996年,延吉盆地断层封闭性及断块圈闭评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7. 2020年,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突出贡献奖(个人).
18. 201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研究创新团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4).
19. 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个人).
20. 20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成藏研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奖团队奖(6).
21. 2011年,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22. 2011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3.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