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玛原

1922年出生于澄海县(现为汕头市澄海区)莲阳乡建阳村,汉族,著名作曲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潮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潮州市民间音乐团顾问,澄海市潮乐研究会顾问。

从小酷爱音乐,喜听潮乐,潮曲,读书时开始自学音乐,能操潮乐的二弦、椰胡、扬琴、古筝等多种乐器。19岁担任小学教员,抗日战争时曾以潮乐《昭君怨》三板曲调填写抗日歌词教学生演唱。后考入国民党浙江渠州新闻大队宣传队,参加过《桃花扇》、《升官图》等进步剧目的演出;曾创作活报剧《胜利三部曲》等,但遭禁演。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先在连队,后调第四支队随军工作队任队长。此段期间,曾创作普通话歌曲《解放大合唱》、潮州方言歌曲《硗仔苦》、《刺仔花》、《南风凉哩哩》、《望你来》等,对于宣传、组织群众发挥很大的作用。

1950年他所在的潮、澄、饶艺宣队与其他文工队合并组成潮汕文工团,任工委会委员兼音乐队长。此期间为了配合土地改革,他与文工团的有关人员合力改编大型普通话歌剧《赤叶河》为潮州方言歌剧,并担任作曲。潮州方言歌剧《赤叶河》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潮汕一带产生强烈的影响,其主题歌《赤叶河本是一个荒山坡》风靡一时。

50年代初潮汕文工团撤销后,他调潮安一中任音乐教员,并辅导该校学生文工团。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方言歌曲,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不少节目在参加汕头地区和广东省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人民公社好》、表演唱《五女夸夫》、活报剧《田间休息十分钟》、二重唱《双亲家》、潮州民谣《月亮歌》、《剪刀词》等。其中《月光歌》并收入《中国民歌选》和汕头市教育局编印的乡土教材《多采的乡音》。在学校工作期间,他为潮州方言歌的探索、完善(包括采用中西乐器伴奏)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9年他参中潮安文工团的组建工作,并担任该团编导组长,继续从事潮州方言歌的创作实践。除排演《赤叶河》外,又创作了第二部大型方言歌剧《春雷》(该剧在完成音乐合成之后因文工团撤销而未能排演);同时,还创作了独幕歌剧《珍珠墙》、独幕舞剧《绣花女的故事》、合唱《向秀丽》、《鸳鸯车》等。

1961年文工团撤销后,调潮剧团工作,先后担任正天香潮剧团、潮安潮剧团编导组长。此段期间,他致力于探索潮剧的唱腔和音乐改革,尤其在科学发声和解决男女同腔同调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有研究和实践,并先后为神话剧《八仙闹海》、现代戏《杜鹃山》、《稻花香》、《红松店》、《白毛女》、《焦裕禄》、《平原作战》等剧目作曲。为了深入生活,1966年他曾带队到河南省兰考县,亲身感受焦裕禄的感人先进事迹。

“文革”期间,他曾蒙受不白之冤。落实后,又为1972年恢复建制的潮安县文艺宣传队创作一批方言歌作品,主要有独幕歌剧《新风赞》、表演唱《贴心干部阿老吴》、《赤脚医生李春梨》、《陈桥妇女勤积肥》、《新任书记张妹妮》、女声说唱《夸媳妇》、童谣《阿姐娶新郎》等,其中《夸媳妇》(后改名《理论组长》)曾先后参加汕头地区、广东省和全国曲艺会演。

1976年“文革”以后,他先后调县、市潮剧培训班担任声乐教学,而且随着潮安县文艺宣传队的撤销,由于缺少演唱队伍,方言歌的创作也逐步减少,致力于潮剧接班人的培训上。此段期间的方言歌作品主要有演唱《幸福就在你心里》和少儿舞蹈(红屐桃》。

80年代离休后,移居汕头市,主要从事书法与古筝的研究,近年曾应新加坡邀请赴该国举办个人书展和古筝演奏,出版有CD《赤叶河》(与原潮汕文工团老同志合编)、《潮筝古韵》和《玛原书法选集》。


陈玛原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陈玛原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