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传说的信仰根基,《民族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河北民间表演宝卷与仪式语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民间叙事的神话范例——以后土信仰与民间口头叙事为例,《民俗研究》2004年第3期。
民族志:科学与实证,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3年9月,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2590
二十世纪口头文学研究的十个误区,《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
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殖民地时代东亚萨满教研究的跨文化考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当代大师与活着的经典——《〈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数字时代的史诗与英雄叙事,《中国民族报》2008年4月11日。
“同志歆朋为雅集”——清季中朝文人交往与文学交流,中国民俗学网,2019年1月28日,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4&NewsID=4432
中国史诗的多元传统与史诗研究的多重维度,《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口头传统史诗的内涵和特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眼光向下”才能认识传统,中国民俗学网,2019年10月23日,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6278
从语义比较到文明探源——论比较神话学的近代转向,与王倩合著,《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代序),与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合著,《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年第1期。
从范式看芬兰民俗研究的现行走向,与徐鹏合著,《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浅谈后土与后土崇拜传统,《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民俗学与民族文学——重温钟敬文先生多学科的民俗学思想,《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口头传统的跨文化与多学科研究刍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2年第2期。
多神崇拜与一神独尊——河北民间后土地祇庙祭考,《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
《多神崇拜与一神独尊——河北民间后土地祇庙祭考》问答、评议与讨论,与郑渝合著,《民族艺术》2014年第1期。
传承论的民间信仰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历史文化时空状态下发生的节日民俗,《节日研究》2014年第1期。
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民俗学的数字化档案建设,《节日研究》2014年第1期。
“民间文学”新思维,《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尊重普遍原则与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
“传说动力学”批评,与陈泳超等合著,《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4期。
整体性、逻辑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中国神话母题索引》述评,《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民俗学是人文学术的一个领域,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11月27日,http://ex.cssn.cn/shx/shx_sxk/201411/t20141127_14190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