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凤凰网公益 朱德瑛
1700多座山梁,3000多条深沟,层层叠叠,曲折蜿蜒,如围城一般,放大了东乡族自治县的贫瘠,却也遮挡不住当地的温软人情。红嘴山鸭在高空斡旋追赶,朗朗读书声于山峦间回音振荡。临近处余烟袅袅,地锅锅里的土豆香味儿与空气融为一体。窗外的羊群在咩咩叫嚷,屋内的绣娘换上喜爱的秋装,满眼期盼模样。
东乡风光
不负深秋好时光,碧桂园联合凤凰网青春BANG发起“美丽乡村“主题工作坊,邀请国内知名高校团队及设计师走进甘肃东乡的深沟大梁里,引入青年力量,扶贫先扶智,通过社会设计手段对当地的特色产品进行整体包装、营销、设计重塑和文化符号提取等,形成可复制、可造血、可持续的扶贫机制,让东乡的产品价值和民族文化得以延展绽放。
当青年设计与这片大地产生连接,东乡三宝将蔓生出别样的创意与能量。
当洋芋碰上“洋芋蛋”,定格一个人的阳光瞬间
“我希望自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这个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六年级的小学生马良在心里许下了这样一个心愿。
受困于贫寒处境,马良却乐观开朗,正如当地称呼小男孩儿为“洋芋蛋”的希冀一样,即便条件艰苦,但依然能够用力生活。作为家里的老二,马良从小就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他在假期会同哥哥一起放羊,也会在父母干农活的时候照看好妹妹。
马良与弟弟妹妹们
在厨房旁边单独隔离出来的一小块空间是马良的房间,里面的大多数物件都有所磨损,唯独一张墙上的奖状和一顶写着“阳光少年成长计划”的帽子一尘不染。这顶帽子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广州得到的纪念品,被马良放在了一进门最为显眼的地方。“以后要带着家人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重返大山的他又多了一个心愿。
马良珍藏的“阳光少年成长夏令营”帽子
每次不开心,他总是喜欢静静地待着,一个人消化掉不好的情绪。人前的马良始终是一个笑脸璀璨的男孩子,笑起来的时候有着浅浅的酒窝和可爱的虎牙。
马良面对镜头开心地笑着
由于家与学校的路程较远,马良寄宿在学校,只在周末才回家一次。他从小就喜欢吃洋芋(即东乡马铃薯),每次离开家之前,妈妈总要往他的书包里塞上几个蒸好的洋芋让他拿到学校吃,“洋芋是妈妈独有的味道,是供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马良说。
作为东乡三宝之一,洋芋是东乡人解决温饱的食物,是农民变现少有的途径之一,是能让这些“洋芋蛋”们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方式,是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惦念,更是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
服务设计师刘屹刚从地里挖出的洋芋
“设计介入东乡去推进扶贫工作比我想象中要难,因为设计师并不是面对社会问题的万能解药,东乡发展面临的困境也不能指望’运动式’的设计干预来速效解决。我觉得第一步要是先理解并尊重其现状,然后去思考如何与在地环境、在地人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服务设计师刘屹与小组成员们塑造出了一个“洋芋蛋”的IP形象,作为大山里和城市内的沟通媒介,“我们发现靠着洋芋养育的孩子是东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拥有着大城市里孩子不具备的冒险精神与生活技能。’洋芋蛋’形象的打造不仅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东乡风情、特色美食和传统手工艺,而且伴随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东乡的资源可以更好地整合输出,产品服务的系统性、延展性与多样性也能够让东乡人产生文化自信,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薛芷瑶、刘屹在与马良沟通IP形象
“我本身也来自农村,小时候并没有感觉很艰苦,反而过得很快乐。相对于城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来说,这里的东西是有温度的。’洋芋蛋’的形象设计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售卖当地农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将产品进行文化升级,解决生计问题的同时,也能加快经济发展,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东乡。”北京服装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薛芷瑶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设计所赋予的力量,将会伴随当地民风所滋养出的每一个小“洋芋蛋”,从孩童走向少年,不舍纯真与梦想。
当手抓羊肉回归本真,开启一群人的温暖记忆
“为人们做一碗原汁原味的羊肉。”这是53岁祁艾由布的本心。
天还没大亮,这个被群山包裹的农家乐却灯火通明。祁艾由布一家早早起床,为下午的全羊宴做足准备。因为热情豪爽,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祁大叔。
祁大叔在煮羊
“小的时候家里穷,养的羊只能卖掉换钱,我是到了28岁的时候才吃上了第一口羊肉,那个味道鲜美得很,始终也忘不掉。”祁艾由布说着,眼睛眯成一条细缝,嘴角微微上扬。“当时羊肉很贵,几家关系要好的人靠着吃平伙,才能一尝美味。”
厨房里准备的东乡羊
独特的环境和气候造就了东乡羊含酸量低、膘肥肉嫩的特点。“我们的羊都是吃着天然牧草和绞碎发酵的玉米秸秆,因此口感特别好。”祁艾由布的儿子小龙介绍道。
几颗花椒,一勺精盐,外加一些草果,足以支撑起一盘手抓羊肉的鲜嫩纯正。
东乡手抓简单的调料
过去,东乡羊肉是贡品,是一种寄托着宗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