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杨卫平老总临危受命,在湖北日报举步维艰之际,以区区170万元起家,在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的双重打压之下,摸着石头过河,访询四方,赴西天取经回来后创办了毅然创办了楚天都市报,带着手下的那帮记者们坐公汽,逛市场、菜场、商场,从都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掐”出鲜活的新闻,以其密集的社会新闻、贴心的信息服务迅速壮大,笑傲武汉,覆盖全省,辐射华中。楚天都市报此后在江城便一纸风行了11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也是跟着咸鱼翻身,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都可以说是没有楚天,就没有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今天。
1996年以前,在湖北省乃至省会武汉市,市民似乎还很少有到报摊买报读报的习惯,大都还习惯于晚上吃完饭后读读当天的武汉晚报,了解国际国内最近动态和巴以冲突,海湾局势等。正是杨总和他的同事们的成功实践,改变着大武汉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使得都市报的概念第一次被武汉市民所接纳,并迅速等到普及。我们可以毫不吝啬的说,杨总带领着我们走入了一个新的报业时代,正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才使得今天武汉的报业市场红红火火,楚天都市报也成了湖报的金元宝。当然了,晚报和长江日报的人肯定至今仍然在憎恨着他的,他们只能在残延苟且中怀念90年代中期的荣光。
一纸风行了11年,这是何等的荣幸!同样亦是何等的光荣!当年跟楚天一起杀杀抢抢的那帮兄弟们作为时代的开拓者创造性的将都市报搬到了中国,但是在其后的几年里,更多的却是倒在了通往金钱和荣誉的道路上,三秦都市报倒下去了,华西都市报没落了。惟有南方都市报和楚天都市报等硕果仅存的几家省级党报创办的都市报类报纸还在啸傲江湖。
楚天都市报红利还能吃多久?
尽管如此,但是楚天真的是太老了。11年了,跟着楚天一起老去的不仅仅只是楚天都市报的历史,还有楚天都市报的那股冲劲、干劲,以及楚天都市报的编辑记者们的那种创业精神,楚天都市报的办报理念,最后还有楚天都市报的那批最忠诚的读者们,都在这11年中慢慢老去。楚天这位看似不可一世的江城报业老大,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外强中干,拖着满身的疾病步履蹒跚。
这么多年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其实一直都是在吃已故杨总留下来的红利,都是在享受着胜利的果实。楚天赚的钱是越来越多了,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天自己拥有的权利却越来越小了,因为它太赚钱了,对湖报来说,楚天都市报这颗摇钱树,这个聚宝盆十足的珍贵,自然就是要牢牢的拽在手里了。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说过,楚天一小步,湖报大一步。对于更乐于马放南山,坐享其成的湖报来说,楚天只要能赚好钱就行了,那要那么多瞎折腾啊。于是楚天便一们心思放在创造经济价值上去了,成了江城报业里面自创刊以来动作最小的一家报纸,鲜谈改版调整之类的。日久天长,楚天慢慢的开始生病了,但是湖报又不准其进行大手术做医疗,于是小病变大病,楚天之疾已经深入骨髓,不得不医了。楚天的的红利已经吃了11年了,现在的楚天大厦早已经是汲汲可危了。
落后的不再是一点点 楚天都市报生死一线间
楚天创刊之际,中国尚无都市报,都市报的发展是以华西为代表的一批报纸实践的结果。都市报的创办以1995年为主,跃进是在1997到1998年。杨卫平先生更多是在实践中借鉴了华西、三湘等有赛前做法。当然,华西也借鉴了楚天的一些好经验,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时光飞逝,一晃11年过去了,华西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华西,楚天却依旧还是那个楚天。“我们的报纸可以办成茶馆,但不能办成窑子。”这是楚天都市报已故的老总杨卫平在批评人时说的“粗话”。“我们的校对,很多是小姑娘,如果她们觉得读不出口,校对的就可以把稿件撤下来。”这是楚天都市报前任老总蔡华东定下的规矩。这中间历经了11年,在这11年里,我们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两位老总的办报理念却是纹丝不动,有着如此惊人的一致。当其他的报纸都在向主流化转型,尝试增加时政新闻,减少社会新闻的分量,打造主流新闻的时候。楚天却仍然是原地踏步的缓慢前进着,至今仍然坚持以社会新闻为主,为老百姓的办报思路,报头上仍然印着“责任媒体,百姓情怀”。前面无数的都市类大报已经用无情甚至是残酷的事实来证明了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但是楚天仍然在坚持,或者确实的说别人早就已经变革图强,尝试走过了的路,楚天现在才终于上路,走别人已经走过了行不通的一条路。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楚天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已经严重落后了,落后于广东、北京、四川等地的报纸好几年了。套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当南方都市报已经是美国的F15的时候,楚天用的还是歼7。由此可见,楚天都市报落后的已经不再是一点点了,而是在办报理念上落后于别人整整的一代。这是非常危险的,00 年起,江城报业市场风起云涌,刺刀拼刺刀的,现在长江商报着位搅局者又加入了这种五虎相争的危险游戏,楚天都市报已经是生死一线间,再不变革,真的就会最终沦落为二流队伍了。因为身为老大,自己整天不思进取的,下面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