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家。他一生聪慧好学,自强不息,刻苦创业,严谨治学;生活艰苦朴素,待人谦虚有礼,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带领科研人员开创了我国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和实验体系;身先士卒,诲人不倦,培养了我国首批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栋梁人才;在他短短的五十多年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学术遗产。
在2011年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组织了李璞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为缅怀先生学术上的成就,学习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的这些成果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创新发展时代所需要的。为此,我刊特邀请纪念活动组委会撰写此文,以示后人,以飨读者。
李璞(1911年7月~1968年4月),男,汉族,中共党员,岩石矿床学家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家。1951年率领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队随军进藏进行首次综合科学考察,1954年起主要从事基性-超基性岩石学及其相关国家急缺矿产研究,1956起领导创建了中国首个同位素地质实验室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的秘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岩石矿床研究室副主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全国登山协会顾问,《地质学报》编委和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1 生平简介
李璞,1911年7月11日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李锡之。
1931年夏,李璞考上南开高中,“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他南下天津,迟到入学。不久随同学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因身无分文,未能随同学们一起返校。经李小缘介绍,他暂到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上夜校学习法文和英文。1932年夏,李璞返回南开中学,先入半工半读班,后转入普通班,受叶修直同学的父亲资助学费至1935年毕业。在南开中学,李璞认识了国文教师兼初中部主任张锋伯(中共地下党员),在其带领下他参加过长城抗战慰劳和救护工作,曾到香河一带抬过二十九军伤员,对日寇残酷暴行有深刻认识。李璞原本酷爱文学,但认识到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开发矿产,发展工业,因而中学毕业时报考了清华大学地质系。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李璞参加了清华大学学生会工作和游行示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璞离开北京,先在冯玉祥的第三战区司令部任中尉书记官两三月,1937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李璞随即回到“临大”。此时,日寇进逼武汉,“临大”决定南迁昆明,李璞和王刚等同学弃学从戎,奔赴陕西省长安县大吉村,在那里参加了张锋伯领导的抗日运动。1938年春,张锋伯调任陕西临潼县县长,李璞和涂光炽等十几名爱国青年随同前往,在县政府任职,从事训练抗日干部和发动群众等工作。后经地下党组织安排,李璞和涂光炽等爱国青年转移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李璞被编入第一大队第九中队(政委胡耀邦)。1939年5月抗大毕业,李璞等人被派到陕西蒲城中学教书,李璞任地下党支部书记,公开身份是蒲中训育主任。1940年春,因形势恶化,党组织决定李璞、李明、涂光炽等仍回西南联大复学。
1940年5月李璞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1942年6月毕业。随后在昆明云南地质调查所工作,调查云南的铜矿资源。1943年至1944年返回联大读研究生,师从孙云铸教授,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同时兼任云南大学矿冶系助教;1945年毕业,参加中央研究院云南地质组工作。1946年5月,李璞与同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池际尚女士结为伉俪。随后考取政府公费留学资格,1947年8月底由上海启程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47年9月至1950年10月在剑桥大学岩石矿物学系学习。期间完成了“苏格兰南部某个火成岩体的变质带”和“某地火成岩及变质岩的矿物化学成分研究”两篇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剑桥期间李璞还参加了中国学生会及科协,并担任剑桥分会主席。
1950年12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办公室工作,任李四光秘书;1951年6月~1953年9月随军进藏科考,任中央文委西藏工作队队长兼地质组组长;1954~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简称中科院地质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岩石矿床研究室副主任,同位素地质研究室主任;1966~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室主任。
1968年4月26日李璞在贵阳含冤离世,1978年10月举行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2 主要科学成就
2.1 率队首次进藏科考 奠基西藏地质矿产
1951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组建西藏工作队,李璞领导工作队随军进藏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为政府提供基础资料。历时28个月,李璞领导工作队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