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第一位报告人段九州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学和中东国际关系等。段博士本科毕业于上外阿拉伯语专业,曾常驻埃及两年,期间走访西亚北非多国;此外博士阶段还曾赴美国参加联合培养。段博士报告题目为《文明的悖论——埃及政治经济的发展观察》,通过其在埃及观察体验和资料收集,提出从政治学角度做区域国别研究田野调查的任务,是收获常识、更新常识;然而最理想也是最难的,则是找出现实情况与已有文献相悖的反常识部分。
就本项研究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是,作为文明古国和中东大国的埃及何以沦为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初始假设一是国内族群冲突,二是民众对威权体制的厌弃。对于假设一,大多数文献认为埃及国内广泛存在着的族群冲突源于宗教分歧与文明的隔阂,但在研究者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和资料分析之后,认为当地族群对文明和国家的认同远远高于宗教识别,族群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民间习俗遗存和地方治理失力。对于假设二,大部分西方文献认为,军队是埃及威权统治的建立者和维护者,历来支持军人总统,反对政治改革。但同样是经过深入田野调查后,研究者发现当时民众的不满恰恰发生在前总统开始自行打破传统威权体制,推动其他集团取代军队作用之后。经过在当地的观察,研究者认为,埃及政治和经济衰败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作为稳定力量的军队,作为生产性资本被食利资本和国际资本边缘化,作为国家体制的创建者被警察和商人集团边缘化。回溯埃及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特殊的地缘条件,要维持其独立的地位就必须要保有强大军队存在并高度介入社会生活,这可能就是埃及文明得以存在的保障,以及不可避免要承受的代价。
本单元第二位报告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李开盛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外交战略、东亚安全、非传统安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史等,曾长期在菲律宾、韩国访学,并曾前往世界各区域的多国进行调研。
李研究员以《外交逻辑的田野探究》为题做学术发言,认为一国外交逻辑的形成,除了直接发挥作用的国家领导人逻辑(国家与个人权力)、外交官逻辑(国际法、外交惯例)之外,还有社会逻辑(非政府力量)、市场逻辑(企业诉求)等独立变量,以及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特定历史境遇影响下的认知)和文化逻辑(基于特定民族及其传统的认知)。在了解这些逻辑的过程中,田野调查可予运用。首先,如研究历史文化逻辑就要走入现场,深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场景中。其次,在国外连续做媒体观察也非常重要,尽管这不在现场也可以做,但在当地可以感受到一种氛围,这种实际观察和参与对于了解东道国外交政策和民众想法很有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当地进行访谈、现场交流和对话,则更是田野调查的应有之义。然而,尽管外交研究可以利用田野调查手段,但又不能止于田野,而是要走出田野,通过汇纳、提炼、抽象,实现从具体经验到外交逻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