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喜在对仪器性能进行标定、校正。崔明明 摄

■本报记者 樊康屹 本报通讯员 崔明明

56岁的王全喜是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南工务段质检中心的一名钢轨探伤工。在从事探伤工作的26年中,他从一名钢轨探伤的门外汉成长为本领过人的探伤大师,是太原局集团公司工务系统唯一享受山西省政府津贴的技师。

20世纪90年代初,钢轨探伤还是工务系统的高科技,勤奋好学的王全喜被选中参加探伤培训。为快速掌握探伤要领,除了正常的培训外,他还利用休息日和业余时间,坚持自学《超声波探伤》《单探头探伤工艺标准》等专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30多万字。他反复琢磨、分析探伤仪在钢轨试件上显示的波形,虚心向同行请教,练就了一手判断伤损钢轨的绝活。

长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让他的探伤技术突飞猛进,只要看到检查锤敲击钢轨反弹的高度、听到检查锤敲击钢轨的声音,他就能判断出钢轨是否有裂纹伤损。渐渐地,他成为集探伤、检测、维修、管理于一体的多面手,2011年被太原局集团公司聘为探伤首席技师。他总结的“三了解”“四掌握”“一落实”探伤管理办法,推进了探伤管理的精细化。

“我的性格就是不服输,要干就干到最好!”王全喜说。这集中体现在他搞科研的劲头上。太中银线管辖里程长、职工作业强度大,人员无法调配。他带领文水探伤车间职工认真调研,在全段探伤车间推行“母焊联探”新模式,把母材探伤和焊缝探伤结合起来,实现了探伤工一职多能,提高了现场劳动效率。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各项费用150万元。“母焊联探”新模式被太原局集团公司工务处作为作业经验在全局推广,并获得了太原局集团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

2015年,该段管内由轨底伤损引起的断轨故障频发,占断轨总数的91%,现有钢轨探伤仪对轨底不规则伤损出波的规律难以摸清。针对这一探伤难点,王全喜和他的团队仔细研究轨底不规则伤损出波显示规律,研制出GDS-1试块,模拟了钢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12处轨腰、轨底伤损,通过对这些模拟伤损的探测,总结出轨底不规则伤损出波规律,填补了轨底探伤空白。

2016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全喜大师工作室”成立。王全喜不仅把工作室办成了解决生产问题的技术攻关站,而且拓展工作室功能,将其办成了传承技术的培训站,快速提升青工技能,培养青年探伤人才。以工作室为平台,广大青工在此开展技术演练,通过数据回放、伤损波分析提高探伤技能。在做好传帮带的同时,他精心归纳总结了《可动心道岔翼轨检查法》《数字探伤仪回放管理办法》等科学探伤办法,有效减少了探伤漏检误检现象,为取得建段以来连续6年无责任断轨佳绩作出了贡献。王全喜说:“工作室不仅是一项荣誉,而且是一种肯定,是对扎根生产一线的普通职工聪明才智的肯定,也让有一技之长的职工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把自己的探伤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先后培养出一批技术能手。

作为一线职工,他精细钻研业务技能,用心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破解了生产难题,确保了设备稳定。他说:“奋斗于此是我们的荣光,更是我们的幸福!”

脚踏实地逐梦想

——记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集宁机务段技术员贺润平


王全喜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王全喜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