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杨再隋与语文课程研究

杨再隋,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主要著作:《语文教学探新》《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教育求索集》《语文课程的新视野》《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导读》。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语卷),该书作为丛书之一获国家图书奖。

杨再隋曾任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召集人等职。长期从事“教育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语文学科心理学”、“教育美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数百次,参加过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学者参加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主持过“运用‘发现法'改革语文教学”的实验研究,参与过“希望教育”等教改实验。发表论文多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有的被收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二十世纪后期中小学语文教育论集》等大型书卷中。

语文课程是什么?怎样看语文课程?

杨再隋认为,第一,语文课程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大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就越精准、越深刻。第二,语文课程是生活。语文课程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教师的经验,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靠近。第三,语文课程是师生的生命和灵魂的一面镜子,师生都可以在“课程”这面镜子里“影镜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的地位和权利是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不是教师的施舍和恩赐。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教师的话不是“金科玉律”,应允许学生怀疑、质疑,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补充和纠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也一起兴奋,一起激动。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讨论。

那么,语文课又是什么呢?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杨再隋认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杨再隋指出,走进新课改,语文教学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的虚、闹、杂、碎、偏。虚——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虚晃一枪,虚以应付,花拳绣腿多,花里胡哨多。闹——课堂上热热闹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缺失自我,缺失个性,众声喧哗,异口同声。杂——吹拉弹唱,各种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在课堂上尽显其能,占据了课堂,有的只是教师才艺的展现。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偏——弱化教师职能,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中“出格”的言行也不敢批评,廉价表扬,普遍肯定。上述现象,反映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历和现时成果的认同和吸纳不够,对我国的国情实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以致缺乏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依托和生动的教育实践的支撑。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杨再隋呼吁,我们要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


杨再隋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杨再隋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