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玲和王俊石谈创作
(王俊石——百花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党组书记) 王:孙女士,百花文艺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你的散文集《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是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你前十几年在散文园地辛勤耕耘的一次总结,也是你今后创作的一个新起点。我十分欣赏你这部书的书名,她不仅富有 诗情画意,而且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书中的内容和你的情感,可以说是全书艺术化的高度浓缩与集中体现,是全书的一个“眼”,是把握全书精髓的一把“钥匙”,也充分体现了你在散文创作上的一种美学追求。我听说你为确定自己的书名,颇费推敲,曾先后想了十几个都不满意,最后才确定了现在的书名。请你简要谈谈你为何采用这首诗作为书名的。
孙: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此情可待成追忆》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作《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所以用了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作书名,是因全书各章无一不是感情的抒写,其中一部分乃为近作,故曰“可待成追忆”也就显得贴切、明了,不需作更多的解释。取这么一句诗涵盖我十多年来用散文形式表述的一些生活感受,我认为是贴切而精当的。
王:我记得著名散文作家姜德明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散文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我以为,这不仅是至理名言,而且也道出了散文艺术的一种本质要求。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大概都离不开这两个“真实”。生活的真实是散文的基础,感情的真实是散文艺术生命的血液。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情不真、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强调的都是生活与感情的真实对创作的至关重要。这点,在你的这部散文集里,许多作品体现的特别鲜明和突出。特别是“洪荒地”系列八篇更是你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再现。你以质朴鲜活、亲切生动的文笔,回眸与重温那令你终身难忘的在黄河岸边度过的童年,执著地寻找失而不能复得的黄土的亲切,真诚地倾吐你对亲人不倦的思恋。这是你饱蘸从心底涌流的泪与血而凝结成的文字;这是你情感的抒写,也是你灵魂的再现。不仅妗子的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肺腑,而且,字里行间流动着独具魅力的情韵、情怀、情感和情理,读后摧人泪下,同时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请你谈谈你是如何创作这部分作品和认识这部分作品的。
孙:姜德明先生的话讲的很好,更确切一点说,散文是提炼了的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
一个人个性、人品、气质的形成,均和童年懵懂状态下无意识中接受周遭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生长过的黄土地是厚实、纯扑的,我的妗子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 妇女,她的善良伟大扑实是那片厚土立体化、人格化的象征。正是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亲人锻造了我的个性,使我对那片 黄土的爱和对亲人的爱延伸为一种大爱、博爱。这份爱心给了我激情,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旺盛的的创造力。我得益于那片黄土地的东西太多了,以崐至于爱也成为一种精神包袱,睡里梦里,萦萦绕绕,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从梦中啜泣着醒来的,于是有了一种宣泄的积蓄和冲动,有了“洪荒地”系列八篇的诞生。我在创作“洪荒地”系列八篇时,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的。而文章所能表达的出的感受,实在也不能道出心中之万一。一个作家所要表述的东西,必须使自己感动,才能感动读者。这是许多人重复过许多遍的 老生常谈。说“文贵乎真”,是因为“真者,精诚之至也。......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其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这是古人对文章要旨的高度概括。
王:文无定法。散文更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文体。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看,气象万千的客观 世界,映入作家丰富多彩的主观世界,到一篇篇精美的散文诞生,这里是否有某种规律可以遵循。
孙:文无定法,是对的,但“道法自然”,更是深刻地对的。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艺术创造,都需用心去感悟“自然”之法。这是无规律中的的规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参出其中道理。
王:前几年,你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曾出版了你的一部诗集,叫《不死的梦》,诗作贯穿了你对人的生命轨迹、生存价值苦苦探索的一种不懈的精神,我以为,梦的不死,是因为你拥有一颗追求与渴望生活中的真善美的魂灵。而在这部散文集中,许多作品依然体现了你的这种精神。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你的思想、个性和气质正表现出一种成熟的稳定,这也决定了你的散文已经超越了纯情抒发,而更看重凝重深沉,对现实、人生有你深刻、独到的思考。在你的书中,不论写景状物,写人记事,都有一种渴望孤独的旋律在支配着你。你渴望享受甜蜜的孤独、沉思的孤独、惬意的孤独。你渴望竹林七贤式或桃花源式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远离烦恼喧嚣的都市与是是非非的俗世尘环,如你在文章中说:“一壶清茶、一杯薄酒、独自一人或思索、或吟咏、或涕泣、或叹息、再如一卷好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