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于天津。1951年至1956年在同济大学测量系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7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2月光荣退休。
宁津生院士曾担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分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中国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总编委会成员及《测绘学》总顾问和综论组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和分科主编、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学术杂志《大地测量手稿》和《大地测量公报》编委、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湖北省高等学校设置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组长等职。
宁津生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该领域著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水准面提供了一种新方法。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全球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建立了我国当时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WDM89(180阶次)和WDM94(360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近10多年,宁津生院士投身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先后完成了“地理世情监测的战略研究”、“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宁津生院士出版专著、合作编著、翻译出版教材和外文文献1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和“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荣获2004年度和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重力场数据的多尺度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卫星测高学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项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及其相应的著作、教材等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材、图书奖。
宁津生院士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我国测绘高等教育倾注了毕生心血。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10余载,担任国家测绘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两委会”主任近30年。他认真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积极倡导推动以育人为中心的测绘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拓宽调整测绘专业办学方向。在他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两委会”的推动下,我国开设测绘本科专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30余所,发展到至今近159所,还有200余所高职高专学校设置了测绘专业,为推动中国测绘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测绘教育界高度赞誉。
宁津生院士从教60余年,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受师生爱戴。他主讲《地球重力场》专业课30多年,每次上课前,他都要重新备课,在讲义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最新发展。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测绘领域院士们的积极响应。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每年武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宁津生院士都会主讲《测绘学概论》的第一堂课。作为课程组组长,每年他都要组织修改完善课程内容和大纲。六院士同上一门课,执着坚守二十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测绘学概论》被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该课程实现了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进行了深度报道。《测绘学概论》课程荣获2017年度“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宁津生院士主持完成的“面向信息化的测绘工程专业改革及系列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带领的教学团队荣获2019年度武汉大学第十一届“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他指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