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博主李晓姣没有想到,自己发表的一篇名为《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为什么我不愿生二胎》的文章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
将自己在读博期间的生育经历分享出来,完全是李晓姣一时兴起的决定。“那几天正逢网上关于‘全面二胎’‘生育基金’‘丁克税’等消息铺天盖地,而很多网民都表态不生育。我对于那些文章中的一些说法有些不太赞同,就以自己读博期间生育遇到的事情为例,想作为生育大讨论的一个样本。”李晓姣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博文中,李晓姣写道,自己终于在28岁时考上了博士,但在博士开始的第一年“突然开始有了很难抑制的生育焦虑”,或许是因为周围的同龄人都开始怀孕生子,或许是觉得自己年纪到了,该生了,总之在2013年,她开始了生育计划。在与导师沟通后,她开始了“半公开半地下”的怀孕历程。在文献与网红剧的纠结中,李晓姣度过了十个月的孕期,四个月产假后,她就“屁滚尿流地自愿赶回学校”。
今年,她终于要毕业了。但她写道:“看起来也许要苦尽甘来了吧。而现在,我已经34岁了。一位老师说,学业重要,生孩子也重要。生个孩子相当于3篇SCI。就是不知道在找工作时,能不能按照换算后的论文量写简历呢?”
这篇文章发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日后,李晓姣更新了博客,发表了《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2 ·我在诉求什么?》,文中对第一篇博文评论区中的回复进行了整理。她发现,没有生育甚至连男友也没时间交往的女性,抱怨论调多为:“对博士来说难道不是一胎都是奢侈吗?”“对女博士来说难道不是对象都是奢侈的吗?”“很多医院都是规定怀孕要排队,没轮到你就不能怀。”这样的回复让李晓姣意识到,如果连“该不该生”还没达成共识,谈论女博士生育中的问题就言之过早了。
另一部分有相似经历的共情者,回复则令人心酸。
CYZ: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医院检查确定怀孕。博士读了五年半,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一边读博士,情绪崩溃无数次,时刻觉得自己要猝死。答辩当天,秘书宣布同意授予学位的瞬间,我在答辩台上泪如雨下。五年的奔波和痛苦折磨,无法向人明说。
A:化工的女博士还要考虑避免有毒试剂侵害身体,还指望备孕期不接触那些毒物,可在这之前还要拼命完成科研任务以保证如期毕业……掐指一算,留给自己做实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是否该早早滚回实验室了?此外,我已经可以想象自己怀孕后担心自己肚里宝宝会不会受化学品危害的心情了……哎!好多无奈。
YY. Du:不光是女博士,女博后生娃也是战战兢兢,羡慕那些可以正大光明怀孕休产假的工作。那些孕期出差,熬夜改论文的痛苦都经历过,哺乳期出差背奶也是难忘的经历,做了妈妈就要内心强大。
李晓姣甚至还收到另一位博主的私信,要求她帮忙删除博客下面的评论内容,因为怕实名后的言论被导师看到。
有人问李晓姣:“你为什么不休学?”对此,她查阅了高校的相关规定,但是并没有对于女性攻读博士期间生育问题的说明。比如,在高校的休学条款中,并没有“因怀孕休学”“因生产休学”这样的字样。于是,如何处理学习中的怀孕事件就成为导师与学生之间协商的问题。
不仅如此,李晓姣认为,女博士生育之困绕不出的一个尴尬就是,博士生“既不是纯粹的学生,也不是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社会与高校对待博士生也是双重标准,既认为科研工作与其他工作是平等的,又不承认博士生的地位。她坦言,在讨论类似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就像是“我跟你讲道理,你跟我谈情怀”。比如有的女博士生表示自己也是科研工作的劳动者,应该参考职场女职工的产假和补贴时,有些人就会立刻反驳道,博士生只是学生,没有交保险,所以也没有补贴;反之,当女博士生存在特殊的生育困境时,不仅女博士生,而且女科研工作者和其他职场的女性劳动者都一样,大家面临一样的职场生育难题。
面对种种无奈,李晓姣在第三篇博文《女博士的生育困境 3·终章 群像》一开始就写道:女科学家都去哪儿了?我不知道。不过这里有很多原本立志于做科学家的女博士们,在生育这件小事前苦苦挣扎,狼狈不堪。
导师的无奈
生育这件“小”事,虽然看起来只是夫妻双方的私事,但是将其放在社会背景下,这件私密“小”事就与导师的利益也密切相关起来。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明阳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网络上脱离国家政策与高校政策,只谈女博士生生育是不客观的。”因为一些国外的院校有着一系列关于生育的福利,但目前国内却不完善。
在国内,一些高校会对导师有绩效考核,对其所带博士生的论文数量进行规定,当学生在规定时间没有完成规定数量的科研绩效时,就需要导师替代,也就是由导师写论文弥补缺口。再比如,有些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一次只能招一名博士生,直到这名博士生毕业后才能招收下一名;导师同时还要负担学生的一部分补贴。这些硬性的要求横亘在导师与学生之间。因此,当学生因为生育而霸占了科研的时间,拖延论文发表时间、毕业时间时,导师心中的焦急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