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在工作中。龙海波 摄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是中国的“精密齿轮王”,也是中国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更是中国微机电系统(微系统)科研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精密齿轮、激光光盘、微纳米技术,这些科研工作属于不同学科领域,可是王立鼎却能在这三个学科都能成为知名大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天才出于勤奋,务实才能成功。”王立鼎院士说:“这句座右铭不仅仅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而且是经过这几十年科研磨练中的切身感悟。”在实际工作中,他为了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直到45岁,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那时,没有人逼着我这么辛苦地工作,而是心中总有个信念支撑着我,要做世界上最高精度的齿轮、最高档的装备,要站在世界之巅,为国争光!”
王立鼎自豪地称 “自己是科技工作者加高级大工匠”,他提倡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且身体力行。他在理论上求甚解,在实践上求精通。他在科学面前,既注重探究、思考,更勤于科学实践。他在获取的每一项科研成果中都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自精密测试,花在操作上的时间占科研生涯的一半还多。就在不久前,王立鼎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齿轮精度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外1级精度齿轮制造工艺与测量方法的空白。
在研制“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时,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对中国采取了禁运政策,中国人不可能从国外拿到相关的资料和图纸。王立鼎组织了一支百名科技人员的攻关队伍,历经四年的艰辛,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这是一项集精密机械、光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性的尖端科研项目,总体技术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王立鼎说:“我不仅是这个项目的组织者和第一负责人,就连最后设备的组装调试也是由我亲自来负责完成的。我那时已经50多岁了,但从设备构思设计、制造工艺、精装测试到试运行,我仍然能得心应手。这完全是源于前30年在实践工作中的修炼,基于我带的队伍团结奋进、工作严谨,研制的设备不仅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突显了我们的优势,这套设备整个传动链的精度比国外还要高许多。”
1990年,王立鼎还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他又将目光投向微机电系统(MEMS)新兴科学领域。当时他在齿轮和激光光盘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为什么又要开辟第三个领域呢?
王立鼎说:“是爱国情怀和紧跟世界前沿的使命感推动着我不断前行。我当时注意到这个领域的最初信息,预感到微电机系统技术不久可能在国际上形成高技术产业。那么,我们中国人必须奋起直追,突破若干关键技术,迎头赶上。”1992年,年近六旬的王立鼎以4万元经费起家,带着几个年轻的科技人员,开启了这个全新的科技领域。“MEMS是年轻人的事业,我只是从宏观上为年轻人把握研究方向,让他们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中闯出一条路来。”1999年,王立鼎调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又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微系统研究中心。在短短的几年里,便建起微纳米技术及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目前,正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应用作努力,已获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和奖项。
谈到科技创新,王立鼎院士说:“不是天天想着创新,创新就能出来,创新需要科学积累。你在科研难点面前,勇于面对,勤于思索与实验,用新概念、新方法把问题解决了,这就是创新。”他强调:“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很重要,搞科研的人一定要学哲学。应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矛盾论和实践论,它对工作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的。有了好的思想指导,就可以事半功倍。这样,就可以创新有道,科研过程中不断出成果,出大成果。”
王立鼎院士今年83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儒雅谦逊。他说:“我住在理工大学校园内,宅院内有花草果树,我每天早晨和晚上当园丁,精心伺弄呵护这些植物;白天上班搞科研。我亦工亦农,乐在其中。我平时喜欢吃素食和水果,不抽烟、不喝酒。我现在想的不仅仅是要保持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充足的精力为国家多尽些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