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李思兰 钢伴:卓彪
别以为“澧水之声”教师合唱团一直就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同样没有跳出这个圈子。这个团2015年在北京德清基金会的“快乐合唱3+1”项目实施时就开始筹建了,一直到2017年的下半年才算步入正轨。
首先,得有一位乐于奉献的人牵头做事。
要想得到教育局官方的支持,有两条思路供参考:
其一,先做事,做出成绩来了,再向教育局汇报申请;
其二,牵头人带领大家坚持不懈地与教育局沟通、协调。
这需要无偿、无私的付出啊,并且要坚持。
桑植县教育局的两位基层领导,体卫艺股聂仁涛股长和教育基金会段万毛秘书长正是这样坚持干实事,终于在2017年拿到了合唱团的专项经费。
有一位老师,想把合唱培训的项目引进到当地来举办,主办方同意了,他回去与教育局汇报,教育局表示支持,要他写方案——他不愿意了,认为这是你们教育局的事,凭什么要我写?
教育局的领导根本不了解具体情况,你提出来的,你不写谁写?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有同志说得好,政府部门,最有钱的除了财政局就数教育局了。全额拨款单位。但是这钱用在哪里?用多少?怎么用?是需要规划的。
用在教育上,用在教师培训上,可以说名正言顺。
但是这得有个由头,要么是策划书,要么是项目立项书。这得有人牵头来写啊。教育局要做的事,可不止组建你一个教师合唱团吧?教育局的领导,能明白这层意义的可能也不多呢!桑植的这个团由两位基层领导来牵头做事的情况,在全国基本上不可复制。
按道理,这事由当地的音乐教研员来牵头是再好不过。可是,有些教研员也不是很管事。这类领导,有些是只喜欢做些上传下达的事,顶多组织一下上头安排的任务,主动要他做事,那比登天还难。你要是摊上这么一个嫌麻烦不愿为老师们付出的领导,这就为难了。
说到底,教师合唱团应成为音乐教师的长效培训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最终受益的是老师自己。
所以,这事,没人出头,你就得自己出头,坚持下去,做成了,一劳永逸。
经费有了,学分自然不在话下,行政支持也是迟早的事。
又有问题来了,经费下来了,放在哪?合唱团既然挂在教育局名下,就没有独立的法人,没有银行户头,当然也不能全由自己来自由支配,这也是不合规矩的。桑植的做法是,在教育基金会里开设专项户头,审批和使用都有专人负责,审计也没有问题,这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不这么做,每次要使用经费都直接到教育局报账,这个领导签字那个领导签字,很是麻烦。
接下来,具体这么运作这个团?
本文作者唐平波在2018乡村中小学合唱教育研讨会上作分享
第一个建议:不设常任指挥
有句俗话:同行相排斥。一个地方的音乐老师,虽说表面上客客气气,关系挺好。其实内心谁也不服谁。除非有一位在合唱领域比较专业又很有经验的当地老师,那就可以设常任指挥。如果没有,建议聘请一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位外请的指挥,可以两周或者一个月来一次,周期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每周来一次,合唱团的老师们会依赖性太强,不利于自身发展,两个月或一个学期来一次,又怕中间走了弯路而不自知,不能及时调整。
最好的安排是,当外聘的老师不在时,团里的常规训练分配任务,这周由××负责排练,下次又安排哪几个老师负责,大家都参与,每个老师都有练手的机会,主动性会提高不少。
教师合唱团毕竟还是要培养自己的老师,因此,千万不能放过锻炼他们的机会。桑植教师合唱团的音乐会,上台的指挥和伴奏就有近20名当地的老师。
第二个建议:起步阶段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第一位的。如何才能让老师们产生兴趣呢?——这个话题比较复杂。简单地谈谈经验。我认为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1) 成就感(满足感)
(2) 轻松感(愉悦感)
(3) 被尊重感
今天只讲第一点——成就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实在在做了事,二是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看。如果教师合唱团,一个学期下来,只唱了两首歌,每次排练反反复复地唱。谁还有兴趣呆在这里。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很多单位的工作和社会应酬。如果是这种情况,合唱团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请假的、缺席的越来越多。换做是我,别说真有事,就是没事,也要找个借口请个假。
因此,合唱团在起步阶段,必须要进行演唱作品量的积累——就是浏览大量的作品。桑植教师团,虽说成立了一年多,因各方面的原因,真正规范排练和训练,其实只有这一个学期。音乐会上演唱了15部中外作品,加上平时用来训练的,应该有二三十首。
建议,第一年,要浏览50部左右的作品,第二年,争取浏览上百部。如果要举办音乐会,就从这些作品里挑选出20部左右,细排精唱。通过这样的训练,老师们的音准能力、听辨能力、歌唱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了提高,成就感有了,满足感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
第三个建议:要求每位教师组建一支学生合唱团
这样,老师们就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桑植教师团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
如果只是为了拿学分,相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