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明(左二)与战友们试飞归来。
(一)回家的路
“第二天有试飞任务,前一天晚上必须留营住宿不准回家”,这是这个大队坚持多年的一项制度。
刚到试飞大队的时候,陈晓琛不适应,觉得这条近乎严苛的规定有些不近人情:营区面积就那么大,从试飞员宿舍到家属楼不过两三分钟的路程,回家休息又咋了?第二天按时参加任务不就行了嘛!
一次,执行某新型直升机试飞任务的王道明,已经连续两周没有回家。不巧的是,前来探亲的公公婆婆又因老家有事需要处理,着急着要走。见不到儿子,老人就逮着陈晓琛念叨,“能不能打个电话让道明回家一趟?”“道明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公公婆婆反复催促,陈晓琛心里也烦躁。虽然王道明平时不太爱说话,可极其看重自己的工作。“要是打电话催促他回家,也许会影响他明天的试飞工作。”
思虑再三,陈晓琛还是做了这样的处理:一边电话联系丈夫,简要说清楚公公婆婆要走的意愿;私下里,自己再耐心地和老人解释,独自送他们去了车站。
王道明一家三口合影。
“不让第二天有任务的试飞员回家住宿,这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其实包含着最大的人文关怀。”试飞大队政委陈风华解释说,试飞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试飞员们每次升空面对的都是不可预估的未知风险,必须要保证他们“不带一丝思想杂念升空”。“且不说琐碎的家长里短牵扯精力,要是再赶上家庭争吵,更容易影响到试飞员的情绪、心境,为第二天的试飞任务埋下安全隐患。”
“离地三尺,人命关天。飞行不是儿戏,宁愿一时得罪人,也必须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以保证安全。”据陈风华介绍,成立15年来,这个大队建立健全了包括“下达任务时进行特情测问”“航医提前一天对机组人员一问三查”等60余项安全管理规定,“我们保持15年安全飞行数万小时,不伤一人、不损一机的秘诀就在于此。”
靶试
如今,像陈晓琛这样的军嫂心里早没有了抱怨,因为她们已深刻理解和感受到了大队严格落实制度要求、强化正规化管理的良苦用心。
偶然间,陈晓琛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从自己家的阳台往外看,穿过两栋楼之间的空隙,刚好可以看到丈夫留营住宿时的房间。“他执行夜间试飞任务的时候,自己有时因为担心睡不着,就搬个凳子坐在阳台等。直到对面宿舍的灯亮了,自己心里也就踏实了。”陈晓琛说,有时候,自己还会兴奋地冲着丈夫的宿舍摆摆手,“或许他一次也没有看到”。
(二)英雄梦
原本,陈晓琛和王道明的生活轨迹里,并没有试飞这码事。
军校毕业后,王道明成为了陆军航空兵学院某飞行训练团的一名飞行教员,经人介绍,与当时正在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专升本进修的陈晓琛相识、相爱,喜结连理。一个是飞行教员、一个毕业后成为航医,加之工作单位相邻,陈晓琛和王道明成了同事眼中幸福的一对。
年轻人的生活总是充满机遇。
结婚不久,组建成立不久的陆军航空兵某试飞大队向王道明递来了橄榄枝——招他入队,成为国产直升机试飞员。
试飞归来
对于试飞大队,王道明早有耳闻:为满足国家自主研发生产武装直升机的需求而成立,处于国产直升机型号发展的最前沿,承担着国产直升机的出厂交付、科学实验和定型试飞任务,是人民军队建立“超低空空中杀手”“树梢高度的威慑力量”的探索者、开拓者。
跃跃欲试的王道明满心欢喜,可当他同陈晓琛商讨此事时,陈晓琛却摇头反对:“我们现在生活稳定,单位驻地和父母家靠的也近,何必要折腾呢?”考虑到当时陈晓琛刚刚怀孕,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王道明放弃了那一次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冥冥中早有注定。
2009年,王道明随团队到赣北某直升机生产厂家接收教学用机。走进机库的一刻,王道明立刻被眼前一款前所未见的某新型直升机所震撼:崭新锃亮、“体格魁梧”,一副傲视群雄、虎视眈眈的气势,仿佛每一片旋翼桨叶、每一个螺丝钉都在骄傲地宣示,自己是一名实力不容小觑的未来战将!
王道明眼睛里闪烁着的渴望,被当时正在执行任务的试飞大队领导看在眼里。再一次,试飞大队向他敞开大门:来吧,加入我们,一起去征服这款新型直升机,让它能够早一天定型生产、装备部队,守护在祖国的蓝天!
这一次的巧遇,让王道明“铁了心”。在和陈晓琛述说自己的愿望时,这位话不多的汉子就那么直勾勾地盯着妻子的眼睛,似乎在恳求却又无比坚定。
几分钟的对视之后,陈晓琛终于点头答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晓琛说:“从他当时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个男人藏在心底的‘英雄梦’。如果我再次阻拦他去实现这个梦想,可能他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再有那样强烈的渴望,或许会平庸、颓废下去。”
(三)生命与数据
王道明终于如愿来到了试飞大队,从零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然而,从飞行教员到试飞员,变化的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试飞和飞行,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试飞探索的是未知,是闯禁区、填空白、冲极限,而飞行是在安全指标范围内的驾驶。”试飞大队大队长姚海忠怕记者听不懂,随即又作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都知道汽车有个时速仪表,只要我们控制车速在仪表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