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谔教授(1913.7.1—1987.9.27)

今天是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纪念日,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曲折斗争,踏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着。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66年发展历程中,也有这样一位一级岗教授,他出生在105年前的7月1日这一天,他就是林士谔教授。

1931年,赴上海交通大学前与母亲和弟弟合影(左为林士骧、右为林士谔、中为母亲李兆春)

林士谔教授是广东平远人,26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发明了被誉为“林氏法”的高阶代数方程式劈因解根法,在国际数学界被广泛应用。学成后于1939年回国参加抗战,1952年作为飞机设备系召集人参加北航创建工作,是北航八大建校元老之一,生前为北航一级教授。林士谔教授是信息技术专家、国际科学泰斗、航空教育大师,他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北航人立志远大、追求卓越。

1985年6月,组建北航的原8所院校航空系科领队合影(左1为林士谔先生)

在纪念林士谔先生诞辰105年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忆往昔,在缅怀先贤之时也愿北航学子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直会有林士谔先生这般清朗的星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士当誉谔,爱我中华

1939年,林士谔回国前在美国飞机工厂留影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的林士谔目睹了祖国被外族蹂躏的惨象,于是抱着救国的理想,毅然远涉重洋,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1939年林士谔博士毕业,一边是待遇丰厚且生活无忧的美国,一边是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祖国。矢志报国的林士谔毅然婉拒了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加入了当时的国民政府空军,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林士谔教授最经常对学生们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年纪轻,应当努力争取入党,多为人民做贡献”。作为我国航空自动控制学科和陀螺惯导学科的带头人,林士谔教授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在祖国的蓝天上刻下“爱我中华,志在航天”八个大字!

1940年,林士谔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任高级教官及班主任时与同事及学员合影(前排左3为林士谔,左2为林夫人刘莲娜)

在林士谔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其培养的首位博士生,同时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毛剑琴教授曾回忆:“林士谔先生在北航校庆三十三周年时,曾题词“爱我中华,志在航天”。我觉得这是对他自己一生最好的概括。林先生作为中国早期的“海归”,他的爱国精神主要体现在“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报国”。在灾难深重的中国和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美国之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随即参军投入了航空仪表研制和航空教育事业。”这是对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1985年林士谔手书“爱我中华,志在航天”


林士谔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林士谔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