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就在这一年,爱因斯坦接连发表了数篇彻底改变物理学的论文。他解释了布朗运动,印证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向量子力学迈出了关键一步,并因此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在这一年的年末,他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式:E=mc2。

虽然爱因斯坦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他这种研究成果集中爆发的“连胜”现象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爱因斯坦的连胜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在更多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中,重磅的研究成果也会倾向于在某段时间内接连到来吗?如果有这种连胜期存在,会发生在什么时期呢?

在不久前出版的《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一书中,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学与创新中心主任王大顺和美国东北大学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共同探讨了这一问题。这些探讨基于王大顺等人2018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

在研究连胜现象之前,王大顺就对一万多名科学家的职业生涯做过研究分析。他发现,研究人员发表最有影响力的论文的时间完全是随机的,其出现在研究生涯早期、中期或晚期的概率是一样的。

而在2018年的研究中,王大顺等人不仅关注科学家的最佳作品,而且关注他的次佳、第三佳作品,考察这些作品出现的时机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有效规律。

他们使用谷歌学术搜索和Web of Science平台获得了超过两万名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每篇论文在发表十年之内的引用情况。他们还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学术界以外,考察了艺术家和电影导演的作品情况。

研究人员首先计算了个体的三个最佳作品产生的时间间隔,然后进行模拟。他们随机打乱了三个最佳作品在个体职业生涯中出现的顺序,并再次计算了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

他们发现,与随机数据相比,现实数据中一个人的两个巅峰作品有更大概率在相近时间内出现。也就是说,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电影导演,职业生涯中的连胜期都是存在的。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人至少会经历一次连胜期,他们连胜期的长度随职业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艺术家大多持续5.7年、电影导演持续5.2年,而科学家会持续3.7年。

虽然连胜期出现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在王大顺看来,这项研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比如在鉴别或培养有潜力的科学家时,可以将连胜这一概念纳入考量因素,否则可能会错失机遇。

在这方面,耶鲁大学有过一次教训。化学家约翰·芬恩在67岁时发表了研究成果,证实了一个新的电喷雾离子源。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至少他自己认为是。但耶鲁大学仍然让他退休,将他请出了校园。


爱因斯坦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爱因斯坦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