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蒋介石在华北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把反共的中心转向华中,密令“扫荡长江南北的新四军”。李宗仁接到密令,要求在一个月内吃掉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消灭边区根据地。陈少敏通过随枣地委余益庵、朱明达对驻扎在新野、湖北襄阳一带的戴焕章部做统战工作,送给他缴获的日军手枪和手表,受感动的戴焕章于5月的一天到访陈少敏,达成四项协议(政治上共同抗日,经济上互通有无,军事上互不侵犯,关系上互相保密)。6月,日伪和国民党顽军对白兆山根据地联合清剿,根据地处于严重困难中。戴焕章主动“请战”,并以清剿胜利为由向李宗仁请求补充给养,戴将李宗仁奖赏的给养的大部分转给新四军,缓解了根据地的困难。陈少敏、李先念研究决定支持与新四军有统战关系的国民党125师、127师,打击顽军暂编11师,一举歼灭其2个营,又乘胜前进,攻下日伪军占据的蒋家河炮楼,歼灭日伪军一个连。这场战斗,共歼顽敌2000余人,俘400多人,缴获山炮5门,轻重机枪18挺,长短枪400余支,子弹2万多发。
战斗结束,陈少敏将5门山炮和部分枪支弹药交戴焕章,让他带去向李宗仁请赏。这是陈少敏领导下的统战工作一例。
1940年7月,陈少敏主持召开边区第二次组织工作会议,将党训班扩建为边区党校。
1940年8月,陈少敏主持筹办洪山公学,这是鄂豫边区一所正规的高级学府。
1940年9月1日,陈少敏主持召开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成立边区过渡形式的政权组织——军政联合办事处。
1940年10月,陈少敏主持召开边区第三次组织工作会议。
1941年1月“皖南事变”,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命令各战区清剿新四军。
1941年2月28日,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在苏北盐城成立新的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辖7个师,1个独立旅。豫鄂挺进纵队为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
蒋介石仿造曾国藩当年“借洋兵助剿”,蒋介石十分看中德国,他认为为“洋人”中德国的军事经验最值得借鉴,事实上,德国人可能也是世界上最会打仗的民族,美国很多著名将领都是德国后裔,很多二战期间的欧洲名将也出自德国。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与中国关系最好的国家就是德国。德国提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与中国开展经济、军事合作。中德之间各取所需:德国对稀有矿石垂涎三尺,中国稀有矿石丰富;而中国也急需实行国防工业化能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全德系配置,
蒋介石眼光不错,后来希特勒崛起,几乎踏平欧洲。他请了个洋顾问,也是德国人,其实他请的是一共四五十名德国军官组成了德国的顾问团,首任总顾问是鲍威尔中将,第二任总顾问是佛彩尔上将,级别越来越高,含金量也是开始更加靠谱。从1928年起,每周五晚上,总司令蒋介石带头去听德国军事顾问讲课。
第三任总顾问更加显赫——67岁的塞克特在一战时候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长,战后任巴黎和会德国军事代表;曾任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1926)担任国防军总司令,退休前晋升为元帅,堪称德国军界德高望重的实力派。
塞克特曾用希特勒的名言给蒋介石打气:“我们的斗争只有两种结局:不是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就是我们踩着敌人的尸体过去!”塞克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为蒋介石制定的“堡垒政策”。他主张用密集的碉堡群对中央苏区进行包围,缓慢推进,一边推进一边造堡垒。
他说:“苏区不过五万平方公里,保持每天前进两里的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全部吃掉”
蒋介石对此深以为然,制定了第五次“围剿”新计划:军行所至,立建碉堡,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三里五里一进,十里八里一推。
应该说蒋介石非常好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
第一次“围剿”1930年10月10万兵力,采用“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方针
第二次“围剿” 1931年4月,调集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
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调集30万兵力,并聘请德、日、英军事顾问,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
第四次“围剿” 1933年2月,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采用“分进合击”的方针,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
第五次“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和200架飞机,其中以44个师又4个旅约50万人和100架飞机,采用“步步为营、碉堡推进”战略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个战术演变过程是针对红军的各时期打法特点制定的,而且蒋介石在分析红军的作战方面(无论是特工情报还是互相的高层接触及了解)也不可谓不知己知彼,以上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以后有机会集中重点写一篇。
这时期的中共也来了一个德国人,经过极其秘密的中央首长交通站从上海——广东——闽西……一路护送跋涉到了苏区,而且在大部队接应他的时候,全是支部书及以上的干部组成的精干机关团。
这就是李德——李德是化名,“姓李的德国人”的意思,他还有一个化名叫“华夫”即中国的男子汉!李德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