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负责《船舶操纵》课程思政元素提取与凝练。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教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领域为管理学,承担教学管理日常行政事务,担任过班主任。在《教学与管理》《中国成人教育》《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研究”“新型航海智能技术对船员培训与教育的新挑战”等项目多项。
三
教学设计与实践
海上运输承担着我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和50%以上的国内贸易运输任务,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航运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2018年11月,习总书记视频连线上海洋山港时强调,“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2019年1月,习总书记视察天津港时强调,“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航运强国需要高水平的航海教育,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船员。海员是国家走向海洋的先行者,是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的践行者,是维护国家海权的重要基础力量。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海员的专门学校。70年来,江苏海院与新中国的航运事业同生共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员,被业界誉为“新中国航海人才的摇篮”。航海,凝聚着中华民族与邻为善、热爱和平的精神理念;海员,遨游四海,扮演着文化传播和文明融合的重要角色。
《船舶操纵》作为海员培养最核心的课程,是航海技艺传承和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最重要的组成。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操纵》课程团队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为指导,结合专业特色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塑造了学生的国际思维和独立人格,增强了学生建设海运强国的使命感、传承与弘扬航海文化的责任感,有效落实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设计精雕细琢,体现岗位特色育人
依托“一带一路”中欧航线设计课程模块
该课程思政设计以“一带一路”中欧航线为载体、以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为依托、以航海文化脉络与技艺传承为主线,以不同环境和不同类型的船舶操纵为基础,梳理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组织课程模块并确立知识、技能和价值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塑造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话语体系,推进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课程厚植爱国情怀、通过讲述“中国船长”构建点面结国际视野与人文素质培养,以“海洋强国”与“一带一路”等时事政治与行业典型案例为载体,构建了由5个项目、15个任务和30个思政元素组成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船舶操纵理论与技艺的同时培育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工匠精神、责任担当等思想政治素养。
(二)课堂教学千锤百炼,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耦合嵌入
亚丁湾护航船长分享护航经历
该课程教学以行动导向为指导,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基于岗位实际,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耦合嵌入。课程以该校打造的仿真模拟船、停泊实习船,远洋跟岗实习船、顶岗实习“四船”联动公共实训平台为依托,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创设教学情景,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成就感的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素材贴近学生兴趣需求,以触动灵魂为目标,注重触发点的引爆共鸣,将学生暂时的激动固化为内在动力。以课程教学中船舶旋回性试验为例,课程教学引入中国海军“辽宁舰”的性能解析,阐述了其对中国海洋战略重要意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商船护航编队任务教学中,以参与海军第17批亚丁湾护航任务教师亲身经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民海军所承载的大国风范,促进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同时,课程注重时政要素的及时融入,将抗疫精神、海员奉献精神的各类鲜活案例与专业素养相结合,将课程思政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的融入课堂、融入岗位,融入专业教学。
(三)师资队伍精挑细选,孕育了一支精耕课堂的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注重教师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基因式”融合。注重教师与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施衔接,实施教师五年一周期的企业轮训制度,课程团队成员均具备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注重教师思想引领的厚度与宽度,开展课堂思政能力培训,近五年,累计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课程思政学习培训16人次,开展课程思政教研50余场次。该团队以党业融合和多角色育人为依托,培育课程团队立德树人意识、强化课程思政的责任担当,团队中4名教师担任过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3名教师现任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3名教师具有三年以上辅导员工作经历、全部教师现任学生班主任。基于长期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培育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1人、“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以师资为引,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