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马庆水
记述人管恩武
编者按
1977年,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三四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恢复高考,不过是回到常识与传统,但在当时却是从疯狂走向正常、从禁锢走向开放、从停滞走向发展的关键一步。
从那时起,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至今,通过高考,有两亿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甚至精英。其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留给后人的是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借鉴。
今年是恢复高考41周年,此时再回望那一年,时代的意义与烙印似乎更加清晰。
嘉宾简介
马庆水,1946年出生。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正厅级巡视员,第八届国家督学。1977年高考恢复期间,任职山东省教育局(现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当年9月,以省教育局干部身份参加了全国招生工作会议。1982年7月至1984年7月,作为教育厅带队干部、队长,带领第四批山东援藏教学队到日喀则地区支教。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41年。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当年的高考在许多人的心中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
1977年,废弃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的,当时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今年是恢复高考41周年,重温这段历史,多有感触。它让中国人明白:教育是未来,是希望。小平同志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永远地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一、仍坚持“十六字方针”的第一次招生会议
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制度被废弃,1966年到1971年,我国大学停止招生。1971年至1976年,招收了六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原则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即上大学实行“推荐制”。1972年全国有13.3万名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我从1973年就在省教育行政部门参与招生,当时省里每年下达一个文件,把招生名额下达到各地市,谁能上学、上哪个学校由地方决定,招生学校相关人员到地市去带学生。这种推荐上学的制度,由于上学不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盛行,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青黄不接。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招生会议,是1977年6月在太原晋祠宾馆由时任教育部长的刘西尧主持召开的。山东的与会代表是时任省教育局副局长的宁汉戈和我,我当时是计财处副处长。会议制定了1977年高校招生的文件(草稿),因为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禁锢得很厉害,招生文件仍坚持“十六字方针”。
二、划时代的第二次招生会议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工作,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19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希望找一些敢说话的教授和科学家参加座谈会。随后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找人,确定了一个33人的与会者名单。
当年8月9日,我们接到教育部通知,11日到当时条件最好的北京饭店报到,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报到之后才知道,此前的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由30个教授、科学家参加的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在谈到当前的高校招生办法时,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非常气愤地站起来,列举了“十六字方针”的罪状,说现行的招生制度摧残人才、摧残青年,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呼吁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建议邓副主席指示刘西尧部长,马上改(有意思的是,查全性的大儿子和女儿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一个考上武大物理系,一个考上武大化学系。多年后,查全性说,我那次发言,也使子女们的人生发生了改变——编者注)。
查全性的发言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吴文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大珩等纷纷发言,赞同查全性的意见,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对现行招生制度来一个大的改革,宁可今年招生晚两个月。邓小平同志最初的设想是,1977年用一年时间准备,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然而,会议上专家们的意见使邓小平改变了决定。他当场问刘西尧:“怎么办?”西尧同志讲,今年来不及了。小平同志很坚决地讲:“来得及,今年就改。明天就把各省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找来,我还要到会上去讲话。”
自8月13日起,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1977年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讨论如何改革现行的招生办法。各省、市、自治区文教办或教育局和招生办公室的负责人,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少数高等学校的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由于“两个凡是”思想在当时仍占主导地位,大家老想从毛主席著作和毛主席语录中找到依据。结果会期一拖再拖,从仲夏到中秋,会议讨论了30多天,仍没有什么结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