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马丁格林

这次选择为他之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大学生活没有让施正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还是和之前一样认真学习,每天只专注于搞科研做研究。1983年大学毕业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施正荣是专业里唯一一个考上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人,3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正赶上“出国热”,施正荣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他获得了出国的机会。根据施正荣的回忆:“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渴望继续学习深造不断完善自己,机会来了,在1988年,由于表现突出,施正荣作为访问学者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

施正荣留学照

出国后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就是被外界誉为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世界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教授,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成为他最值得骄傲的学生。

根据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了解施正荣之后的成就:1991年施正荣凭借着出色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又担任该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他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此时的施正荣已经生活富足,是成功人士的代表。而天性不安分的他也在谋划自己的未来。

三、创业时代,荣光之路

回国创业

2000年,施正荣选择回国创业,也就是说施正荣放弃了澳大利亚优渥的生活,带着多年积累的太阳能技术资料回到了中国。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毕竟当时的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国外。大家为他的决定感到可惜。

但施正荣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不一样的期许。他认为,回国创业更能体现自身价值。正如他评价自己的话:“我的性格是喜欢折腾。”施正荣的选择印证了他的性格。

实际上自从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后,就做好了准备,他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在做过一番了解以后他发现,十几年来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变革,一场从政治到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变革,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令他吃惊,他心动了,国内光伏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如果他回国或许能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2000年,增长速度超40%的太阳能产业被施正荣看作是一个好机会,以前他就认为学到的知识、经验在中国会大有作为,于是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赚得的工资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办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创办尚德电力

融资

当时中国各地正卷起一股招商引资的热潮,幸运的施正荣又一次赶上了时代的风口。施正荣带着笔记本电脑,为获得融资辗转于大连、上海、杭州、无锡、扬州等城市,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向对方阐述自己的项目潜力,能赚到多少钱,还曾放言给我800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大企业。但是都没得到想要的结果。

一开始他是想回到家乡扬中发展自己的创业基地,只可惜当地的官员并未对他这个项目感兴趣,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深深的挫败感,这是他第一次想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后来家人的鼓励让他继续有了动力。

施正荣的几十万美元在实现自己的“野心”之路上,只是杯水车薪。他需要钱,没有资金的他寸步难行,他有技术只要有投资方愿意出钱,他离自己的梦想就会越近。不过当时国内对太阳能还是很陌生,没有人愿意冒险投资一个不知道未来的行业,哪怕新能源前途无限,也是无人问津。

时间拖得越长施正荣就越不安,为了凑够800万的本金,他做了“傻事”。在上海知名的创投公司楼下坐了三小时,也没能见到公司负责人。遭受冷遇之后施正荣又去了更多的投资企业,结果都是被无视,时间又过了几个月,融资无果。

转机

就在施正荣一筹莫展之际,转机来了,与施正荣同乡的杨怀进也在从事光伏行业,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帮你投石问路。”没想到正巧遇到了自己曾经在扬中市政府任职的老师徐成荣。徐成荣把杨怀进引荐到无锡。杨怀进再把施正荣介绍给无锡市经贸委主任李延人,幸运的是无锡政府对施正荣的太阳能产业很感兴趣,愿意扶持施正荣。

先前联系过的几个企业没敢投资这个项目。李延人最后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拉来了8家企业。这8家企业分别是:无锡市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无锡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科达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无锡市国联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小天鹅集团、无锡水星集团、无锡山禾集团、上海宝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他们为尚德出资600万美元。

对于无锡市政府施正荣一直心怀感激,曾在其他城市谈过合作的他明显觉得无锡政府的态度与之前遇到的不同。无锡政府明显更积极,用行动说话。而且无锡政府给了施正荣很大的权力,原本只想主抓技术的施正荣被无锡政府任命为一把手,这让他觉得自己有伯牙遇到子期的知音之感。

“取经”之路


马丁格林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马丁格林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