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峡
1965年生于湖北。1985和1988年在河海大学获水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获自然地理水文学方向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1995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完成博士后研究。1995年为副研究员,2010年为研究员。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数学系、新西兰怀卡多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地球科学系、德国耶拿大学(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of Jena)地理系从事合作研究。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无测站流域水文预测(PUB)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全球水系统(GWSP)及其前身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全球土壤水分数据网络(GSMN)及其前身全球土壤水分数据库(GSMD)委员,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土壤水分验证主题(SMV)小组和全球能量和水循环(GEWEX)国际土壤水分工作组(ISMWG)委员,国际科学院联盟(IAP)中国办公室成员,欧盟资助流域综合管理(INWAMA)项目中方协调人(2006-2007),中欧流域管理项目河流/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列培训班主办人(2009-2012),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关于黄淮海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短期专家(2005-2009),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会员和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举办了第三届国际PUB-IAHS-CHINA会议和合办多个国际会议分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水土保持学》课程中讲授水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合作讲授《Hydrology》英文课程。主持撰写中央办公厅办刊物《信息综合专报》中科院专家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估与应对建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0000个科学难题》(地学卷)、Springer-Verlag出版的专著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Prediction和华北平原节水农业专著章节。研究围绕水文水资源领域,既展现水文专业特色,又强调跨专业和学科交叉。研究生来自水文学、地理学、气象、水土保持学、资源环境等多门学科。毕业研究生或继续科研深造,或服务于水利、国土、环境等部门重要机构。
主要研究项目
(1) 京津冀水资源利用效率频谱构建、时变特征与驱动机制,主持,国家级,2016-2020
(2) 关键地球运动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过程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2-01--2016-12
(3) 无资料地区土壤水分的估算方法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2-01--2014-12
(4) 阿克苏绿州化的水文效应评估, 主持, 国家级, 2010-01--2014-12
(5) 基于遥感、观测和模型的区域土壤水分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2-01--2015-12
主要学术成就
主攻了资料稀缺条件下的水文过程、水质、生态需水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的水文预测(PUB)研究,提出了 “借(B)”、“替(S)”、“种(G)” PUB“三元”方法论;共建了全球土壤水分数据网络(ISMN)和全球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库(Global Soil Moisture Bank),是其中中国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库的主要创建人;开拓了极移作为PUB代用因子的新方向和亚马逊河巨型流域为研究水质量变化和极移联系的新视角,提出了更能形象表达和解释水质量变化和极移的机理关系的巨型流域水汽赤道辐合带位置新指标。
主要学术论著
(1) How to maximiz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available datain ungauged basins?-Chinese lessons, Canadi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13-01, 第 1 作者
(2) 水文科学创新研究进展文集, 科学出版社, 2014-12, 第 3 作者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rrespondence of turning points between global flood occurrences and polar motion, Proceeding of 2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1731~1737, 2017, 1st author.
[2] 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3 (4): 356-365, 2017, 1st author.
[3] Response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