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慈黉(1843一1921年),人称“慈黉爷”,汕头澄海隆都镇前美村人。自幼天资聪颖,12岁时随父陈焕荣到香港从商,不久后接替卧病的父亲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28岁时到泰国创立陈黉利行和火砻,并在新加坡、越南、汕头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在陈慈黉的经营下,陈氏家族财富不断激增,一时为泰国首富。当时潮汕民间便有句俗话:“再富也富唔(不)过慈黉爷”。
陈慈黉是老一辈潮籍华侨在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驱之一。他慷慨出资,前后筑桥修路,改善交通状况,以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顺畅;带头捐资疏浚沟渠用以帮助农民灌溉,以保收成;兴办学校,让适龄学童都能免费就读。由他独资创办的隆都前美乡成德学校,是粤东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
人物生平
陈慈黉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自幼在家研读诗书。12岁时,因近亲族人陈宣岭参加官塘陈十爷反清被杀,殃及族人。他与家人逃藏于邻居吴厝内,幸免罹难。自此弃学从商,随父亲至香港。天资聪颖的陈慈黉在父亲的栽培下很快掌握了经商之道,随后不久便接替卧病的父亲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
1871年,陈慈黉在泰国曼谷对岸的吞武里火船廊开设了陈黉利行,并在新加坡、越南、汕头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横跨南海各国的贸易体系,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由于数量大、需求多,陈慈黉在湄南河边开办了第一间火砻(即新式碾米厂),方便从船上卸货装米入仓和运米出海,因此生意红火,在这以后他又陆续开办多家火砻,成为闻名遐迩的火砻王。
十九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在暹罗开火砻、做暹米买卖的华商数量不少,但像陈慈黉这般财大气壮的“行业大佬”却只有他一个,这得益于其父陈焕荣几十年商场打拼积累留下的“遗产”,不仅财产规模庞大,而且在经营方式上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家族产业运作模式。
1880年,陈慈黉与族人合资在新加坡设立陈生利行。陈生利行将暹米销往马来西亚、文莱、印尼等地,生意火爆。后来,陈慈黉独资再设陈元利行,接替陈生利行。陈元利行是他在暹罗之外的第二个货栈,在十八溪拥有一排栈房用来堆放货品,重点经营的仍然是暹罗大米的运输和销售,经陈元利行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等地,成了当地大米的主要供应商。
香港是陈家第一代掌门人陈焕荣设店的第一站,乾泰隆行在香港南北行中已成为一杆旗帜。既然是这样,乾泰隆的生意照旧去做。而陈慈黉又在文咸西街乾泰隆行的隔壁再设一间陈黉利分行,专门销售暹罗大米,以期占领香港的大米市场。12年下来,陈黉利分行在西环一带建起了许多栈房,一次可以堆放几十万包暹米,每一包重100公斤,折算起来就是上亿公斤的大米。有资料记载,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陈黉利分行是香港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大米批发商。
越南西贡是东南亚三大米市之一,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1899年,陈慈黉亲自带人来到西贡,一番考察后,便在堤岸巴黎街37号设乾元利行,并开办一间火砻和许多栈房。乾元利行的业务是将安南米经销到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由此可见,陈慈黉通过下辖的各大商行的联系往来交易,已形成一个国际性区域贸易网络。
1903年,陈慈黉返回故乡隆都前美颐养天年,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重任交给次子陈立梅。在家乡,陈慈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建树颇多。如带头创建前美新乡、兴办成德学校、修桥造路等,并经常为民众排忧解难,深得乡人敬仰。1921年,陈慈黉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
家族成员
陈焕荣(1825-1890年),字宣衣,是陈慈黉的父亲。幼时因家贫,与其兄无法读书,只能长年累月到河溪池塘抓鱼摸螺,换些粮米,助家解困度日。因他个子矮小结实,自幼俗称“阿核”(意果核),后乡人见其成天浸泡在水里讨掠(以摸鱼虾为生计的意思),很有本事,遂号之为“水鬼核”。鸦片战争后,陈焕荣目睹时艰,不愿株守家乡,于是与陈氏族中青壮年到汕头、香港当船工。是时年仅十五、六岁的陈焕荣,随船南来北往装卸货物,他任劳任怨、克勤克俭,把每次领取的工钱(银元)尽量积存,装入随身携带的竹槌里。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近十八岁的焕荣回乡娶妻成家,隔年生长子慈黉,由于有了妻儿,陈焕荣就更加拼搏,在外行船力争多赚多积蓄。后来,他自购船只,自任船主,开始自营货运经商,航行于上海、天津、青岛、汕头和南洋各地,成为当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红头船主。陈焕荣手头比较宽裕后,经常帮助照顾有困难的乡亲,人们遂称他“船主佛”。
陈立梅(1881—1930年),陈慈黉次子。陈慈黉对儿女的教育甚严,认为没有文化终将被淘汰,因此虽身在泰国,也不忘让子女回老家接受中国文化教育。于是在泰国出生的陈立梅,从小就在澄海前美村老家读书。待其青年时弃学从商,前往曼谷接替其父业务。1912年,陈立梅于泰国、香港、汕头分设黉利栈汇兑庄,并泰国、汕头广置房地产,承租挪威国船舶之中暹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