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

姜保国,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关节周围骨折。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公益行业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研究专项、国家“973”项目等多项课题;2006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国家“973”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在国际SCI杂志“The Lancet”、“Spine”、“Plos One”等发表论文6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主编主译《关节周围骨折》、《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等著作2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2016年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创伤规范化救治方面的学术成就获国际顾氏和平奖和保罗——杨森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肩肘外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神经再生重塑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 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副主席 中国医院协会大学附属医院分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临床路径骨科专家组组长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总编辑 《Artif Cells Blood Substit Immobil Biotechnol》编委 《中华创伤杂志》副主编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副主编

“周围神经对牵拉延长的耐受性及应用组织扩张器延长周围神经修复自身缺损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等奖,“周围神经小间隙套接条件下神经再生机制及可行性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等奖,“周围神经对牵拉延长耐受性的系统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3等奖,“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技术及新型套接材料”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1等奖,“关节周围骨折治疗规范的研究与应用”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1等奖,“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6年获国际顾氏和平奖1项,保罗——杨森奖1项,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姜保国介绍了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疗构成、重症救治总体情况。他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集中了呼吸重症、外科重症、急诊重症,甚至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骨干力量,这样一个多学科团队,形成了对生命救治的有力保证。我们成功救治了大量病人,团队救治成功率达到96%。”

姜保国指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人民医院于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派出三批医疗队共计134人,全员整建制独立管理重症病区。在医疗队人员选拔与构成上,医院对于前线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做了综合分析与预判,从政治素养、专业范围、工作技能等方面对队员做了全方位的考量,形成以重症急救为主、经验丰富、专业互补的复合型多学科救治团队,同时包括了感染管理、麻醉等领域的专家。面对大量重症患者,医疗队首先进行评估分类,按照“一人一案”制定医疗救治方案,针对单纯新冠肺炎患者、合并基础病的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策略,提高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总体治愈率达到96%。在救治过程中,床旁B超检查对病情的评估和预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医疗队团结一心,针对疑难病例开展联合诊治,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优势。

一切为了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姜保国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姜保国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