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孙中山学医及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培养南粤女杰张竹君的摇篮。走进古建筑博济楼的院史馆,翻看张竹君灰白的旧照片以及当年有她名字的同学录名册,记者感到如同走进时光隧道,这个超凡脱俗的女性的事迹恍如影像,在眼前重现。

前身为博济医院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历史悠久

开女界创办医院之先河

“张竹君是我们医院前身博济医院的优秀学员,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给我们医院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史馆筹备负责人杨聘英说。

1879年,张竹君出生在广州西关,父亲是三品官员,家境富裕。广州是与洋人最早接触的地区,风气远较内地开通,可一个来自大户人家的“西关小姐”到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开办的博济医院医学班学西医,在当时看来仍是件离经叛道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史馆保存的资料中,记者找到了答案。原来,张竹君不幸在七八岁时患上严重的脑病,半身瘫痪,当时的中医名医均束手无策。家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她送进博济医院住院,经过治疗竟痊愈了。从此,张竹君立志当一名西医。

早在1837年,当时的院长伯驾便招收了3名青年传授医术,开启了中国西医学教育的篇章。1866年,医院设立博济医学班,这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科,也是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学的学校。1897年,张竹君入学,1900年以优等生毕业。

这时,张竹君有位闺中密友叫徐佩萱,也是富家女儿,后嫁给名门公子李晋一。夫妻感情深厚,可惜后来李晋一患急症去世,徐佩萱终日闷闷不乐。张竹君看着这位亲如姐妹的至交整天沉溺在沮丧中,常常劝慰她,拉她与自己合伙在广州荔枝湾开办禔福医院,开女界创办医院之先河。医院专为贫民治病,在病人交口称赞中,徐佩萱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两年后,张竹君又与徐佩萱在柳度桥开办南福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故心内科专家刘泽生对医院历史颇有研究。她在论著《晚清广州博济医院的杰出学生》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历史名人史憬然是张竹君在博济医学堂的同学,史憬然在两位哥哥影响下加入兴中会,为支持郑士良发动惠州起义而变卖家产。1901年,史憬然在广州染上霍乱,入住张竹君开设的禔福医院。张竹君对她看护备至,无奈史憬然病情过重,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离开人世。好友史憬然的病逝,给张竹君沉重打击,也让她更加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当年博济医学班同学名录中,记录着张竹君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成立演说会宣扬新思想

“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是以前广州流行的一句歇后语,从中可见张竹君的性格。

张竹君身材高挑,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喜欢着洋装,穿高跟鞋。她把诊所开在广州市,每次从西关大屋出门,都坐四个人抬的敝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她每次出门都会顺手带上精装洋书一本,在轿上看书,显得神情严肃。

“事实上,在轿子上看书,忽上忽下跳动不已,哪里看得下去,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在朋友中成为笑谈,并愈传愈广。”刘泽生记述道,张竹君还有一个大胆举措,即发起成立了演说会,针砭时弊,宣传维新思想,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提倡男女平等,为妇女解放鼓呼。“每到礼拜的日子,她就演说,听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张竹君常说:“现在各国强盛的缘故,是在乎努力争求有用的学问,若稍懈怠一点,就难存留,故此中国该当人人专心有用的实学。国是众人合成的,人人该当想尽自己的职分。”“我们如今的责任,要紧是把西洋那些好规矩,好学问,慢慢栽下种子,后来就能够发达生长出来。”……张竹君的“宏论”,让人耳目一新,难怪听过她演说的人都惊叹:“二十三岁的姑娘,怎么高明到这步田地!”

张竹君的“奇谈怪论”不胫而走,当时不少社会名流如胡汉民、马君武、朱执信、周自齐、卢少岐等对她肃然起敬,成为演说会的常客。夏日来临,天气闷热,张竹君则长期租用一条大船,取名“紫洞庭”,邀请他们一同上船游弋珠江,大家侃侃而谈,大有同舟共济之慨。

“对三纲五常,尤其是男尊女卑,张竹君深恶痛绝,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为此,她还身体力行,开办了一间专收女学生的育贤女学。她除了教医学外,还教天文、地理等。她每次讲课,说到国家艰难百废待兴时,总是悲痛叹息,其真情深深感染和打动了同学们。”杨聘英说。


孙中山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孙中山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