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研究员应邀做客求真讲坛,作题为《均一颗粒技术促进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的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系统院、药学院的教师、博士后及研究生约50人参加了本次讲坛。讲坛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林双君教授主持。

马光辉在报告中介绍了纳微尺度的颗粒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重要应用。她首先介绍传统制备技术(例如搅拌法等)难以实现粒径和形貌均一、可控,必须进行多次筛分才能获得所需粒径的产品,导致原料和能源的浪费,此外,筛分常常需要大量溶剂,造成环境污染。接着她详细介绍了团队发展的两种微孔膜乳化(直接膜乳化、快速膜乳化)的新过程:以单体和高分子溶液为原料,实现了粒径在0.1-百微米之间的粒径均一可控制造。以上述均一液滴为模板,成功获得了各种形貌结构可控的颗粒。利用颗粒均一性和结构可控性,强化了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并实现了产业化。例如,均一的琼脂糖颗粒作为蛋白质层析分离纯化介质,大幅度提高了分离分辨率、缩短了分离时间;超大孔颗粒使颗粒型疫苗的层析纯化工艺成为可能;均一聚乳酸颗粒用于制备长效蛋白质药物注射制剂,均一粒径保证了批量重复性和释药重复性,均一、特殊形貌的颗粒用于疫苗“底盘”,强化了递送过程,用于新冠疫苗的递送,同时增强了疫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

提问环节,与会人员就纳米微粒单点一滴在玻片上可否均匀扩散分布、经典的免疫刺激复合物是否必须保持直径为约40纳米的笼状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免疫递送等问题和马光辉进行了讨论交流。

讲座结束后,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许平教授向马光辉颁发了求真讲坛嘉宾演讲牌。

本次讲坛共回收反馈问卷22份,整体满意度96%,参会者表示“学习了生物工程与过程工程交叉领域的全新成果以及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优秀范例”,“了解了均一颗粒技术在促进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的创新发展,开阔了眼界”,本次报告“提供了许多新思路,开拓了新想法,今后希望可以将实验室的研究产业化”。

本期嘉宾介绍

马光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2001年),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期刊J Microencapsulation、IEC Res等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在Nat. Mater.,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95余篇,他引超过10000次。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并在10部英文编著中任10章作者,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师手册《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中国学者首次参加撰写)。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1项,美国专利授权4项,欧洲专利授权2项,日本专利授权2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近几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包括: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0年),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1项(2014年);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等。


马光辉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马光辉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