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黄复生先生:黄复生生平与学术贡献
精选
已有 8712 次阅读
2021-10-24 11:36
|个人分类:前辈学者|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21年6月13日,我在天津南开大学参加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专业会议,收到信息,得知黄复生先生猝然离世。他的离去,使得我们酝酿并筹划的一些重要事情,骤然停滞。四个月过去了,黄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2018年,黄先生如常到访我办公室。我泡清茶一杯,自然向他请教一些青藏高原的工作问题。同时,向他他提起,能否结合他青藏高原昆虫考察的经历,做些访谈或自行录制一些音频。我们确定了音频录制的方法,请他抽空自行回忆。2019年,黄先生后来由于眼疾,就把录音笔转给我。在王远女士的协助下,这些音频转换成了下列文本: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291089.html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二):发现缺翅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8885.html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三):单枪匹马进墨脱,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9039.html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四):遍寻蛩蠊未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9090.html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五):西藏昆虫考察总结思路及三篇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9095.html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六):《西藏昆虫》四年统稿,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9097.html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七):八年西藏考察的思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9102.html
这件事尽管历时较长,但得以顺利开展,让我们对开展老科学家访谈,收集并整理重点实验室历史素材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在动物研究所和实验室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李鹏等专业团队的帮助下,实验室老科学家访谈已经逐步推进。
青藏高原昆虫考察的工作,是黄先生学术生涯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我1996年到动物研究所就读博士学位,就对青藏高原野外工作充满了期待。当时导师黄大卫研究员安排我研习分类描述语言(DELTA),并鼓励我在标本楼做了一个学术报告。很多前辈都到会参加,其中黄先生还提出了几个问题,让我感觉到他对新技术的兴趣和思考。1997年,导师安排我和吴岷在西藏考察前,一起去向黄复生先生请教。黄先生关于西藏易贡的一些介绍和想法,我们一直践行到现在。后续也有机缘,陪同黄复生先生考察广西十万大山和海南五指山等地。当时黄先生已经72岁,仍然健步如飞。出发前,导师让我从医务室领了救心丸,紧跟黄先生左右。自此,我也有机会,经常向黄先生请教并获得野外考察和分类区系一些工作指导。
黄先生平易近人,对待后辈非常关心和支持。他有一些有趣的话语,如:吃饭叫喂脑袋。他常称我为小伙子,我当时年青,给他起个外号“老伙子”并以此称呼。后来研究所搬到现址大屯路后,黄先生经常骑车来所里办理一些事情,总让我想起他在自传中的那个英俊潇洒推着自行车的青年。直到2019年患了眼疾,后来又有了疫情,黄先生才开始搭乘公共汽车。他到所里,常到办公室来看看我这个“小伙子”,谈谈他个人对学科发展、野外考察等方面的想法。有时,他也把一些学术观点,写成文字送过来,让我在网上发布,请学术同行指正。这样的学术交互,一直持续到2021年;“老伙子”和“小伙子”的友谊,也一直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我的心底,让我每每想起,如沐春风。
曾经得到先生亲自指导的宋志顺博士,草拟了老先生的学术生平。我结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简史》等,对文字进行了修订。张劲硕博士和沈慧女士均有贡献。谨发表于此,怀念黄复生先生。
黄复生生平与学术贡献
黄复生先生(1932.5.30~2021.6.13),生于福建福州,祖籍长乐,汉族。1946~1952年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56年毕业后到原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1962年并入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期间于1957~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研究生;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1962)、副研究员(1979)和研究员(1986)。曾任中科院动物所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动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白蚁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学会常务理事、《白蚁科技》、《武夷科学》、《昆虫分类学报》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