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鹏飞呢?
王鹏飞:我是来自于五院钱学森实验室,2014年从西安交大和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毕业,我们现在的团队主要做针对一种智能材料开展一些前沿技术创新工作,这也是我们钱室的定位。
主持人:刚才了解了四位从事的航天事业,都干了一些什么,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大家都很想知道,第一次和航天结缘可能会有很深的缘分或者很奇妙的缘分在里面,还记得你们是第一次和航天事业接触的,这份缘分又是如何生根发芽的?
韩厚健:我给你看这个徽章“航空爱好者夏令营”,当时15岁,1956年,我是湖北的,高二的时候15岁,团中央组织了一个全国的航空爱好者夏令营,空军和北航联合举办的,338个来自全国40个城市的七个民族的同学,那次活动,我知道了导弹、火箭。关键是坐了一次飞机,32分钟,绕北京兜了一圈,开始我想搞地质的。“是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那个年头向往这个。坐了飞机,讲了空间飞行的重要性,老师讲了,后来我才知道导弹、火箭。讲了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但是封建社会这么长,中国衰落了。现在世界新的技术出来了。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希望我们航空爱好者是最有力的后备军,这门科学正等着你们把它发展到最高技术水平上去,有力地保卫世界和平,为人类的幸福的未来服务。
主持人:您手里拿的这个我觉得是很有历史年代感了,这是一份什么材料?
韩厚健:1956年我参加夏令营的一份材料。
主持人:60年了,这份材料还保留着,我们来看一下。这是当年您自己手写的吗?
韩厚健:不是,夏令营发的老师的教材。
主持人:火箭与导弹,所以当时就和航天事业开始有了接触,所以这就结缘了。
韩厚健:在夏令营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龙翔,我不知道龙翔大姐现在在那里,如果你看到了我们希望联系。给我写了一个“厚健同志,今天是航空爱好者,明天是航空事业家”。龙翔,航空爱好者夏令营,1956年8月11号,9点钟,在北京写的,她是比我高一二年级的北航的学生。第二年我考上北航飞机设计系。
主持人:等于是这个大姐也是一种鼓励,在当时。
韩厚健:对,明天航空的事业家。第二年考上北航,第一年学飞机设计,开学还没有十天,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就上天了,我们好激动。我们都盘算着,我们国家什么时候能打卫星。第二年,正好一年级暑假,1958年的时候,我参加研制“北京一号”飞机,得了一个红星奖章,我们国家第一代飞机。还没有开学,突然通知我,叫我转系,从一系转到六系,就是火箭系,学习战略导弹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主持人:那个时候就开始接触到。
韩厚健:不是接触,是深入学习。我们学习的教材,后来和从苏联回来的王振华,他是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的,因为那时候中苏关系比较好,我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学习苏联的教材。所以,我后来想,我们可能是中国自己科班培养航天专业人才的第一届。学了五年,1962年毕业以后,我就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我就不知道,就从海淀这么一拉,就拉到东高地,就这样一干就一直到今天,我一直搞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主持人:60年,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步。
韩厚健:干了,体验了,也参与了。
主持人:帅总,应该说接触这个事业要比韩总可能会,有点基础了,感觉。
帅平:我所学的专业并非是航天专业领域,进入航天有一个历史过程。我是1991年大学毕业,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后,我到我的家乡贵州六盘水市做水电勘测设计,当时是做野外水电测量工作,做了四年。1993年,我有幸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时是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那里也有我测量专业的同行,搞卫星轨道测量的,实际上就是测绘专业的基本能力。我到一个测量站,也是我的校友,当时航天让我很震撼,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后来,我上了研究生,专业是地球动力学与大力构造物理学,这个专业和航天也没有关系;研究范围从地心到地壳,包括地球的运动过程;我的研究方向是地壳形变,包括地震方面的工作。
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际上,我第一次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航天,这就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时候才知道国家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大系统协作工程;也了解航天几个研究院的分布,以及每个研究院所做什么事。事实上,我从大学毕业一直想做的事,就是我们国家的导航卫星,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从酒泉出来以后,就考取了航天二院的博士研究生,所学是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但是,真正的卫星研制不是在航天二院,而是航天五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到航天五院。2003年,到航天五院做博士后研究,也就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题目是“导航星座优化设计与自主导航技术研究”。这是国内第一个导航星座设计、性能分析和自主导航方面的研究报告。2003年,我终于从事我一直梦想的研究方向。
现在,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导航,只不过是关于航天器的自主导航,叫脉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