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与知识创新工程风雨同行 记王飞跃研究员10年人生之路》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日期:2008-06-13
“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
199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副教授王飞跃到清华大学讲学,拜访了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路甬祥。路甬祥希望他能到中科院工作。王飞跃坦诚地回答,从出国留学的那一天起,他就打算要回国工作,但他不想给人一个印象,说自己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所以他要在美国当上正教授后才回国工作。
王飞跃还在浙江大学读硕士时,就对路甬祥从德国学成归来的事迹钦佩不已,后来王飞跃到美国留学,也熟知已经成为浙江大学校长的路甬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句话:“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留学要看到中国的光明前景,路甬祥对出国或即将出国的同学这样殷切寄语。
1997年,美国San Diego智能试验车演示之后,亚利桑那州的一位州议员大感兴趣,花重金请到亚利桑那州的Phoenix演示,并建议将来在州的两个主要城市Tucson和Phoenix之间建一条双向的智能车快速道。在酷热的沙漠腹地,王飞跃“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承接了研制智能原型VISTA的工程项目
参加这个工程项目的人员几乎全来自中国大陆,要在沙漠上盖车库,王飞跃甚至在顶棚上敲钉子都是自己动手,为助手和学生率先垂范。
这一年,王飞跃成为亚利桑那州大学的正教授。他始终没有忘记路甬祥院长“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的叮咛,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国求学的初衷。
感知三里河办公大楼弥漫的气息
1997年10月,王飞跃再次回国,到中科院拜会了路甬祥院长。
路甬祥把高技术局的桂文庄局长和自动化所所长马颂德也请到了办公室,协调王飞跃回国的事情。
1997年10月,在中科院北京三里河的办公大楼,弥漫着一场重大战役马上就要打响的气息,这是旷古未有的感人气息。“当时,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中科院开始要以全新的思路发展,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也将前所未有。”
这个时候,中科院正在组织起草给中央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后来广为人知,它决定了中科院未来多年的正确走向,但王飞跃暂时还不知道;这个时候,中科院正在酝酿着要“先走一步”,作为国家科技队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王飞跃暂时也还不知道。但王飞跃不仅从路甬祥的谈话中已完全领略,也从三里河办公大楼弥漫的气息中得到感召:中科院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自己回国的时候到了!
1998年初,王飞跃终于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了完成了智能汽车VISTA的实验,并在Phoenix的51号高速公路上进行了公众演示,他生平第一次接受了现场的电视采访,成了当地各种媒体的“明星”。
1997年前后,王飞跃在美国的工程应用项目,同时有通过因特网实时作试验的网上实验室WAVES和智能车VISTA等4个,仅仅智能车研制过程之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就完全可以写一部传奇。但他还是希望自己到中科院工作,因为知识创新工程这部更为厚重的书,正等着他和众多的科研人员一起书写。
实验室“小实体,大网络”
因一时无法从原工作单位调出个人档案,一直拖到1999年7月,王飞跃才完全落实了回国事宜。王飞跃实现了自己回归的心愿。
2000年,由王飞跃牵头组织,中科院自动化所、广东科龙公司与亚利桑那大学合作,成立了中美联合智能控制研发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仪式上,王飞跃即兴演讲,自然又提到了“果子要结在中国的大树上”。这是他念念不忘的一句话。
回国投身知识创新工程,最使王飞跃欣慰的,就是自己所在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和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他只身一人创立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到了2002年夏天,在中科院1998和1999年度“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终期评估中,该中心被评为优秀,并获得了100万元经费的后继支持。“实际上,在这几年中我争取到的国内外合作项目,经费比这要多得多,但这100万元的意义特别重大,它是对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科研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国内同行对我的接受和认可。”王飞跃说。
2002年底,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与自动化所的其他实验室整合,成为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已300多人,并顺利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为了准备实验室的评估,王飞跃参观访问了30多个大学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除了大开眼界并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之外,对于科研的艰辛、评价的扭曲、行为的浮躁,也有了第一手的感知。
王飞跃成为了整合后该实验室的主任。他说:“这次评估,使我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我为实验室同事们上下齐心,对自己的支持,对未来的信心感到由衷的高兴。实验室要按‘小实体,大网络’的思路发展,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对国家建设有重大贡献、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这个目标也意味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
“关键是我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