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商所会员服务部周欣介绍,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课程每学年不少于48学时,课程设计贴近衍生品行业发展前沿。“这样的课程设计既帮助毫无期货知识基础的学生逐步理解期货市场运行方式和品种特点,又可以有深度接触期权、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强化学生对期货行业的理解认识。”永安期货-浙江工商大学项目负责人隋婧婧说。
参加了2018年高校教师衍生品研修班的广东工业大学孙有发老师表示,金融是鲜活的实践,在研修班学到了实际案例和经验,填平了课本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真正把期货讲到田间地头、钢矿企业,对在象牙塔里缺少实践的教师很有启发,也让我们在日常授课中更加得心应手。
为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大商所还推动各高校将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作为学分教育。在已开展的90个高校项目中,纳入学分教育的占85%此外,大商所为优秀学生设立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奖学金”,至今已向900多名学生发放奖学金约200万元。(证券日报 王 宁)
期货机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2018年,可谓是期货市场的“而立之年”。这一年,是我国期货市场风云激荡的一年,也是富有创新改革的一年。2年期国债期货、纸浆期货、乙二醇期货等品种陆续上市,铜期权开创我国工业期货期权品种先河,期市多元化方向明确。原油期货挂牌交易,铁矿石期货、PTA期货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预示着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征程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在为期货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期货经营机构提出一个难题:究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海尽天是岸,山高人为峰。毫不夸张地说,人才的水平决定公司乃至行业发展的高度。然而期货行业正面临着从业素质高要求与人才供给不足且流动性高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到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共计149家,期货营业部1670多家,国内期货行业就职从业人员30148人,对比前两年的从业人员数据有了一定的增加,但这依旧无法填补行业规模激增、期货公司业务创新所带来的人才缺口。期货行业“小行业,大市场”,不考虑金融期货,仅仅是商品期货相关的现货企业都有近30万家,这些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专业化、复合型的期货人才。期货人才不仅要熟悉衍生品行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深入研究产业链的运作规律,从产业链的供需情况、基本面信息寻找投资机会,并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服务。然而相较行业的发展速度,人才培养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高校教育中衍生品知识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即使接受了基础知识教育的高校学生,因为缺乏实操经验也难以达到上述条件。同时,期货从业人员大多从事传统经纪业务,高端创新复合型人才紧缺。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更加倾向于选择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期货人才的高流动性则给原本就人才供应紧缺的现状雪上加霜。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厚植企业优势的重要引擎。如何在行业人才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对于期货公司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才培养,百年大计。在国外,金融人才从娃娃抓起、从老师入手的理念较为盛行。以纽约为典型代表,其对初高中学生的教育是从老师入手的,投教材料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八个步骤引导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澳大利亚也提供给学校老师免费的教育手册和资源,以期能借此途径帮助中学生学习。在我国,多年以来,在监管部门、交易所、行业协会等纷纷支持与引导下,各期货公司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大力加强期货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今年5月1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布了《关于举办首届“郑商所杯”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的通知》,积极推动期货公司征集合作高校,大赛于7月1日开始,9月30日结束,取得了297家高校11202人参与,190人获奖的优秀战绩。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与大学生金融衍生品知识竞赛、衍生品高校研修班等模式相辅相成,搭建了一套大学生衍生品人才培养体系,相信假以时日,该体系将成为解决目前期货行业人才紧缺的良好手段之一。大学生衍生品人才体系的搭建,很好地体现出期货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从期货公司而言,期货人才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储备人才库的建设需要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为自己公司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将更好地发挥行业“造血”功能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广发期货多年来也是在不断探索“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公司本着“既做理论的探索者,又做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既在制度保护下成为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更要成为高尚品德的秉承者”的人才观,通过与高校合作创办毕业生实践基地,研究基地的方式,借助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高校客座教授、联合培养学生等途径,不断探索期货行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路径。我们深知,人才强则公司强的硬道理。2009年至今,公司陆续举办了“广发期货走进高校”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研讨会、讲座,甚至系列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