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循华,1964年生,四川名山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与植物营养系),并获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推荐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0年毕业,并获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物理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工作,2002年晋升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期间曾兼任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2004-2005),200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兼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至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2014年至今)教授,中国气象学会理事(第26-28届),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研究联盟(GRA)的农业景观管理研究网络工作组(LMAS)负责人和农田温室气体工作组(CRG)中国专家代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5-2008)。曾担任IPCC-EFDB编委(2013-2016)和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主要作者(2017-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气碳氮交换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2011-2016)和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典型流域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关键过程、规律与调控原理”的首席科学家(2012-2016)。长期从事碳氮循环和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研究。曾主持包括重点(2004-2007)、杰青(2005-2008)、群体(2011-2006)、重点国际合作(2018-2022)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006-2008)、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2019-2023)、国际合作项目(2012-2014)、战略性重大科技专项(A类)课题(2011-2015)在内的中国科学院重大研究任务,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2008-2015),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GEF)课题(2001-2005),欧盟NitroEurope(欧洲氮计划)项目专题,等等。主持研制了可同时测定陆地生态系统-大气CO2(具体指NEE)、CH4、N2O、NO净交换通量的静态箱法原位自动观测系统,设计了模拟和评估区域氮循环过程的IAP-N模型(一直被作为唯一的模型工具,用于编制中国政府提交联合国的农田N2O排放清单),主持研发了土壤N2及其他碳氮气体排放的同步直接测定方法和6种气体(包括水汽、CO2、CH4、N2O、NO和NH3)的涡动相关法同步观测系统,主持编制了中国首次提交联合国的国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的箱法碳氮气体地气交换观测分析方法与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已经被国内本领域众多研究单位采用。在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碳氮气体交换过程、规律、机理与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新进展,如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亚洲地区环境氮富集问题,发现并阐明了大气CO2升高与氮输入增加协同促进湿地甲烷排放的机制、放牧对半干旱草原CH4吸收和N2O排放的抑制效应与机制、秸秆还田对水稻-旱作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削减效应与机制、石灰性土壤农田的N2O对施肥量不敏感,初步建立起基于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拟筛选多目标优化农业管理方案的方法,定量评估了静态箱法与涡动相关法测量碳氮气体地气交换通量的可比性和误差,等等。截止2019年10月,以第一和共同作者,在Nature、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等英文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4000余次,SCI论文的H-指数36。


郑循华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郑循华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