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我们的老师说:你们都落榜了”

1977年,高考落榜,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

余华(1960年4月3日- ),作家,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

1977年高中毕业的余华,正好遇上了恢复高考。当时,他们都准备过了秋天后去农村插队落户,突然收到消息说,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考大学,于是大家一片高兴,认为自己有希望去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而不用去农村了。

余华这一届学生都是在“文革”开始那一年进入小学的,“文革”结束那一年高中毕业,所以都没有认真学习过。余华回忆说,在中学的时候,他经常分不清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经常是在下课铃声响起来时,夹着课本去上课,结果看到下课的同学从教室里涌了出来。

所以到了高考复习的时候,他们很多同学仍然认真不起来,虽然都想考上大学,可是坏习惯一下子改不过来。1977年的第一次高考下来,余华所在的整个海盐县只录取了四十多名考生,其中应届生只有几名。

当时,在高考前就要填写志愿。余华班上有几个同学填写了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成了班里的笑话。不过那时候大家对大学确实不太了解,大部分同学都填写了北大和清华,或者复旦、南开这样的名牌大学,也不管自己能否考上,先填了再说——

“我们都不知道填志愿对自己能否被录取是很重要的,以为这只是玩玩而已。”

余华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教室里的黑板上也写着这八个字,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

“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的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高考分数下来的那一天,余华和两个同学在街上玩,被老师叫住,余华回忆道,老师的声音有些激动,他说高考分数下来了。于是他们几个也不由地激动起来,然后老师说:“你们都落榜了。”

就这样,余华没有考上大学,他所在的那个年级的同学中只有三个人被录取了。

后来余华也没有再报考大学,先在卫生学校学习了一年,然后分配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

“我们的卫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闲的时候,我就站到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时候会呆呆地看上一二个小时。后来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时候,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悲凉,我想到自己将会一辈子看着这条大街,我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是这一刻,我开始考虑起自己的一生应该怎么办?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写小说了。”


余华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余华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
澳超联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