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树才第一次遇见小众书坊,是在2017年,他在这家书店办了新书《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的分享会。现场来了三四十个家庭,大都是妈妈带着孩子,讲着讲着,新书分享会变成了孩子的诗歌课。“我做儿童诗歌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教孩子什么是诗,因为我无法告诉他们。但是我可以鼓励、诱导、刺激他们现场写一首诗。”树才说。

小众书坊

此次由树才“代言”主营诗歌的小众书坊,是偶然,也是必然——小众书坊就是这样一个诗歌的现场。它位于后圆恩寺胡同,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宅子,但主营业务是现代诗,树才觉得,诗歌就需要这样的反差带来张力,“读诗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隔三差五,这里就有诗歌活动,进进出出的诗人多了,书店也有了“诗性”。“这个时代,诗歌可能是无用的、务虚的。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诗歌变成了一种特别稀缺的氧气,氧气在这个空间弥漫,空间里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东西。”树才说,“小众书坊有一个特别好的氛围,它的空间不大,但进来的都是真正爱它的人。”

树才记得,有一次,潘洗尘的诗集《深情可以续命》在小众书坊办新书分享会。“爱你所爱的事物/爱你所爱的人/深情

炙热/能毫无保留最好……深情可以续命/至少/是深情续了/我的命。”在这首书名同题诗中,作者充满了对深情的信仰,同时作为一个病人,他很高兴自己的身体还允许他从大理来到北京。

“城市中有一家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能让人听到这个城市的心跳。城市里不能全是卖东西的吆喝声,也需要读诗时翻书的沙沙声。”树才说,“诗歌有时候就像古老的庙宇教堂,让人们充满敏感、充满希望,还能在某一刻把情感当作天大的事情。”

作家宁肯是北京人,读书时就喜欢逛书店,上世纪90年代,在满城的新华书店都长一个模样的时候,三联韬奋书店可能一个例外,无论从文史哲的选书到文人书店的气氛——不仅是书店,更是文化地标。这次作为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的“代言人”,宁肯颇有些“诚惶诚恐”。

宁肯记得,三联韬奋书店可能是最早在书店里卖文学期刊的,《人民文学》《上海文学》《收获》《十月》……一大排看过去,几乎囊括所有重要的文学期刊。当时,宁肯住在方庄,他的一个朋友住在昌平,他们的“约会”往往就定在三联韬奋书店,喝点冷饮,聊聊文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里堪称开了“书店公共文化空间”之先河。


树才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树才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