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第三位报告人曹玉洁,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2019年8月前往巴基斯坦进行为期15天的中巴经济走廊基建风险调研,走访三个省份共计42所机构,其中重点是中资企业和承建项目。本次报告《中企在巴基斯坦工程承包项目的政治法律风险》,即是基于本次田野调查的首次公开学术发言。

本项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东道国的政府更迭和法律变更对外资工程企业和承建项目的运行造成何种影响。在进行此次田野调查之前,曹玉洁同学根据相关领域的文献回溯,特别是受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启发,提出了政治发展周期说,基于这两者建立了一个进行全面风险识别的矩阵模型。研究的主要假说包括新法律法规诸如环保要求等是否会导致项目成本增大,政府更迭/社会性冲突/选举期易滋生的排华情绪是否会干扰工程进度,以及其它若干假说。本次报告通过展示曹玉洁同学在巴基斯坦采集到案例中的两个来做比较研究,经学术抽象将前述研究的核心问题分解为两项具体内容:第一,基于总价合同的EPC项目与转型中国家政府更迭所产生法律风险之间关系;第二,某些特定转型中国家的竞争性选举将带来何种政治风险。

本单元评论人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盛红生教授,曾在海外留学,并曾任联合国驻刚果民主共和国维持和平特派团军事专家。基于其丰富的国际履历,盛教授对三位报告人的发言,均根据自身的海外实际经历做出细致评价。此外,他还指出,第一,辉煌的文明历史,对于进入现代世界文明体系的发展,究竟可发挥何种作用,值得反思;第二,区域国别问题的研究对象往往呈现高度复杂性,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就相应地不能简单,特别是要避免单因归纳;第三,基于以上,针对特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可从民族、人种、文化、宗教、语言等多个维度来分别进行探究。

第三单元主题为“田野调查视角下的社会身份”。两位报告人均曾以中国女留学生身份在海外长期访学,在当地田野调查过程中均对社会身份问题有深刻感受,但两人视角完全不同。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朱文珊的报告题目为《中国人、女性、学生:对田野调查者自身身份的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对作为研究主体的反身审视。朱博士掌握阿拉伯语,研究方向为人类学、马格里布地区、阿拉伯人与阿马齐格人,以及北非史等。

在此次报告中,她从自己在突尼斯长期访学、调研的案例入手,通过对决定田野调查之动因、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方法等诸因素(6W)的逐层展开,推演至对田野调查者自身身份的反思;进一步延伸,又激发产生对文化震颤,以及田野、文化、国家等多维度的“他者”身份更深层次的探求。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王亚庆的报告《以色列/巴勒斯坦的性别与宗教:基于田野调查》,是研究者对研究客体从身份维度的观察。王亚庆同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东女性和性别研究,此次报告即基于她在特拉维夫大学八个月访学期间所进行的家庭调查、深度面访等研究工作。

在数十年来绵延不绝的巴以冲突大背景下,以色列、巴勒斯坦女性问题显得更为复杂。传统宗教与文化环境中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解释原本就相当不明确,而当地持久的暴力冲突不仅使妇女成为直接受害人,更使妇女具体的政治需要和该区域妇女权利的普遍问题得不到应有关注。通过对以、巴妇女的多次单独直接深访,以及大量的案头工作,王亚庆同学认为,以、巴女性角色在传统上都被赋予相似的角色定位;而在在进入现代阶段后,两个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显著差异,主要在于传统宗教角色和现代性别角色之间的区别。然而尽管以色列被视为现代性更强、发展程度更高的国家,但有性别偏见的司法和法律制度却依然存在,所有的女性都要服从与宗教直接相关的法律,因而女性平权并没有完全实现,进入政治舞台的机会依然普遍较少。因此,在考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性别问题时,从女性权利的角度出发,必须有非宗教性的法律条款;而剥夺宗教侵犯女性或任何公民地位的法律权利,并不意味着剥夺其政治权利,而是将其政治作用限制在某一处影响上,不左右政治权威的决定。


曹玉洁 可能工作过的组织/机构/部门/团队:


曹玉洁 可能工作过的同事:

粤ICP备17091748号-1
剧本杀复盘 剧本杀复盘 红酒 ChatGPT